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脑血管疾病的威胁日益严重,葛根素作为豆科葛属植物葛根提取物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对心血管系统疾病有广泛的药理活性,但尚存在溶解性差、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阿司匹林是临床首选的抗血栓药,也存在比较明显的毒副作用。本课题针对葛根素与阿司匹林对血小板影响作用不同和抗血栓机理不同,且葛根素毒性低作用广泛的特点,根据药物设计的拼合原理,以葛根素为母体,通过酰化反应进行结构修饰使两种药物结合成酯,期望得到的葛根素衍生物作为葛根素和阿司匹林的前体,能改善葛根素的溶解度、生物利用度,同时减轻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在生物体内代谢后能发挥协同效应,产生较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活性。
酰化反应所得葛根素衍生物经薄层层析和硅胶柱层析等技术进行了初步的分离纯化精制;采用紫外、红外、核磁氢谱、核磁碳谱等多种波谱学方法对该衍生物进行了结构鉴定,该衍生物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得到其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控制反应温度在0℃,持续反应3h,原料葛根素与酰氯的投料比为1:1.4,碱液浓度15%。
对衍生物的基本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衍生物的熔点为196.3±1.5℃,较葛根素有所降低;衍生物的醇溶性较葛根素有所增强,在甲醇中溶解度为葛根素的1.07倍,乙醇中为2.84倍,正辛醇中为2.11倍,而水溶性有所减弱为葛根素的0.87倍;衍生物pKa值8.72呈弱酸性,符合药物化合物的基本性质;衍生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即P值较大,可通过调节pH改变药物的分配行为;衍生物在实验条件下稳定性良好。
通过动物试验对衍生物的初步药效学进行了考察。急毒实验中小鼠口服最大耐受量>5.0g/Kg,无明显毒副作用;对胃粘膜的刺激作用考察发现,与单用阿司匹林相比,该衍生物对胃粘膜几乎无刺激作用;体外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初步实验结果显示:该衍生物对由ADP诱导的体外血小板聚集反应抑制率为33.4%,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以上实验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的阿司匹林葛根素酯作为葛根素的一种新型衍生物,结构确切,性质稳定,安全性高,具有较好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