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复杂认知体验。隐喻作为一种日常心智表征方式,能为情感提供“外显”载体,建构有效语言表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视角下的情感隐喻研究成绩显著,主要关注情感隐喻的认知机制和类型研究,但从注意力视角对其进行深入解构的研究尚不多见。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珍品,素有“百戏之祖”之称。昆曲以男女细腻含蓄的爱情为主旋律唱出对人性本真的追求。剧中人物情感跌宕是昆曲情节起伏一大亮点,但学界对昆曲中人物情感的认知动因亟待深入探讨。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在自建昆曲语料库基础上借助检索工具BFSU Powerconc1.0和MIP,定量统计昆曲中情感隐喻类型,探讨情感隐喻分布及特点,并在注意力视窗理论下揭示不同类型情感隐喻背后的认知机制。研究发现:(1)在自建昆曲语料库中共识别出八类情感隐喻,依次为悲伤类隐喻(33.36%)、爱慕隐喻类(15.88%)、埋怨类隐喻(15.51%)、生气-仇恨类隐喻(13.18%)、快乐类隐喻(11.94%)、嫉妒类隐喻(5.39%例)、羞耻类隐喻(3.57%)和钦佩类隐喻(1.17%)。(2)昆曲中构成情感隐喻的基础隐喻类型涉略领域广泛,共十类,包括植物隐喻、器官隐喻、天气隐喻、抽象化隐喻、动物隐喻、人物隐喻、风景隐喻、装饰隐喻、季节隐喻和食物隐喻。其中,不同的情感隐喻其基础隐喻分布态势也不尽相同。如:悲伤类隐喻主要基础隐喻有器官隐喻(36.14%)、植物隐喻(17.43%)和天气隐喻(16.53%)构成;埋怨类隐喻则主要包括植物隐喻(24.84%)、抽象隐喻(17.13%)和器官隐喻(15.74%)。(3)昆曲中不同类型情感隐喻认知机制可借助不同类型注意力视窗得到合理阐释:①路径视窗以人类真实性和虚拟性运动为依托,揭示了伴随昆曲中人物的具体运动,积极类情感发生了同向性变化,进而实现该类情感表征;②因果链视窗聚焦动态情境中发生链和结果链,突显出消极类(埋怨类和生气-仇恨类)情感产生的缘由和后续影响;③相视窗借助注意力循环往复的特点,关注情感的出相、离相和回相过程以有效画摹画悲伤和快乐类情感;④参与者互动视窗主要勾画埋怨类和悲伤类情感中主次事件的动态交互关系;⑤交互视窗中图形-背景关系以在具体情境中突显情感正相关部分忽略其负相关部分生动刻画了爱慕类和生气-仇恨类情感。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本研究聚焦情感与注意力视窗的关系,对昆曲情感隐喻的类型及背后认知机制进行探究,进一步扩大了注意力视窗的研究范围,为情感隐喻的解读提供一条新思路。此外,对昆曲的认知研究有益于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