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炉炉缸含钛铁基熔体结构与粘度关系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ohua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炉大型化、长寿化发展,熔炼含钛原料进行炉缸维护已经成了世界公认的主要技术。在钛元素已成为炉缸铁液常见的基本组成元素的同时,对高炉炉缸铁水物性的控制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一方面,钛矿护炉的原理是以铁液为运输介质,使钛化物在耐材表面附着形成保护层,但由于铁水含钛量过高而导致炉缸不活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炉缸内超低粘度铁液的渗透溶蚀及环流冲刷又是加剧炉缸耐材侵蚀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亟需深入理解高炉含钛铁液的粘度演变行为和机制,为高炉铁液的流动性能评价和调控提供参考,有效地为高炉炉缸长寿维护提供理论支撑。本文采用高温实验、理论计算、分子模拟以及深度学习等多种研究手段,依据高炉炉缸内部实际铁水的温度与成分条件,设计实验与模拟方案,从物相和结构两方面揭示了含钛铁液的粘度演变机制,完善了高炉含钛铁液的物性理论。本文采用振荡法、高温X射线衍射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手段探究了 Fe-C二元体系下的铁基熔体液态结构和粘度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在Fe-C熔体的液态结构存在中程有序结构。根据铁原子位置和作用方式可将其分为三类,分别为Free-Fe、A类铁原子和B类铁原子,铁原子会在三种状态下不断转变。碳原子则均以与铁原子配位结构的形式存在,分布在临时的小型原子团簇和MRO簇中。熔体温度降低时,部分Free-Fe会与碳形成配位结构变为A-Fe和B-Fe,部分A-Fe也转变为B-Fe,最终使铁碳熔体中碳原子的平均配位数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加,随之使得原子簇的平均大小和数目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加,熔体自由体积减小,综合影响下导致了 Fe-C熔体的粘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碳含量的增加明显提高Fe-C熔体的粘度,这是因为Fe-C熔体中临时团簇核心原子的数量会随着碳含量的增加而直接增加,同时铁原子也会发生配位变化,使得A-Fe和B-Fe的数量增加,进而使得熔体内部的自由体积占比降低。通过热力学计算、原位分析法以及热分析法明确Fe-C-Ti三元熔体在炉缸温度范围内的物相演变行为。基于分子动力学理论,结合粘度测定结果,揭示铁、碳、钛原子在熔体内的赋存形态以及对流动特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Fe-C-Ti三元合金铁基熔体在高温下的液态结构同样主要由空穴和大小不同的原子团簇组成,团簇类型包含了稳定钛核心团簇和碳核心团簇两种。温度降低时Fe-C-Ti三元熔体内部Free-Fe和A-Fe会转变为B-Fe,从而使得自由体积明显降低。温度降温达到1320℃时,Ti-C和C-Fe的配位关系会发生大幅变化,粘度随着温度降低的升高趋势变缓,熔体的液态结构进入一个稳态。温度降低至液相线温度后,Fe-C-Ti熔体的粘度温度关系曲线出现拐点,此时石墨开始析出,铁水粘度呈现陡升趋势。在Fe-C-Ti熔体处于高温液相区时,钛含量增加会导致熔体内部以钛为核心的团簇数量增加,导致铁液粘度随着钛含量增加而增加。温度低于液相线温度时,由于钛含量增加会降低石墨析出温度,粘度最终会受石墨析出质量分数的影响。对全成分及温度范围内Fe-C-Ti-j(j=Si、Mn、P或S)四元熔体液态结构和物相演变行为进行分析,系统解析高温液相区及固液共存区内铁液结构与粘度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硅含量的增加,大大促进了石墨析出,而Fe-C-Ti-Mn四元铁基熔体中的固相析出温度以及固液混合的温度区间均会随着锰含量增加而降低。含磷和含硫的四元铁基熔体析出物相有两种,分别为石墨、TiC及C2S2Ti4。纯液相状态下,硅和磷会与铁原子形成配位结构,锰在铁液中会代替自由铁以一种稳定游离状态存在,硫原子以间隙原子状态存在于熔体中。当温度降低时,所有体系铁基熔体内部的自由铁原子数量均会大幅降低,与碳原子结合形成团簇,导致自由体积占比降低,同时团簇尺寸和个数出现了明显提高,宏观表现为铁水粘度增加。组元含量增加时,硅和锰对熔体粘度的影响规律在所有温度下能够保持一致,而磷和硫组元含量则对于铁基熔体在液相和固液混合区内的粘度变化呈现不同的影响规律。利用高炉铁液粘度的实验数据对现有自由体积理论、准晶理论和反应速率理论等熔体粘度模型进行了适用性的验证分析,之后利用深度学习手段,对高炉含钛铁液粘度预测模型进行了构建。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他理论下的半经验模型,基于准晶理论的半经验模型对于炼铁生产高炉铁水粘度的预测结果与实际值更为接近,但仍不完全适用于高炉铁水这种组元较多且包含非金属或半金属成分的熔体,使用时需要大量的修正适应。通过对粘度数据集进行训练和验证,确定了多元含钛铁基熔体粘度预测模型最佳的模型超参数分别为:两层全连接层、激活函数选择ReLU、优化器算法选择SGD、隐藏神经元的数量确定为64个、迭代次数1000次。将模型应用于预测三座高炉实际铁水粘度时,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均处于10%以内,模型预测结果准确。综上所述,关于高炉含钛铁基熔体液态结构及粘度演变行为,本次论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尚未明确的科学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揭示了不同温度下组元在铁基熔体内部的赋存形态,从原子尺度解析了含钛铁基熔体高温下的液态结构及演变机制,精准测定了多个体系的铁液粘度,最终针对性构建了含钛铁液粘度预测模型,为合理调控高炉铁液粘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期刊
过量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引起的氧化应激及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致病因素。ROS诱导产生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从而促进泡沫细胞形成,导致疾病持续恶化;同时诱导细胞凋亡,造成生物大分子的氧化损伤,破坏血管壁中氧化还原信号传导,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现有的临床治疗手段主要包括降血脂药物及抗血小板药物,然而对氧化微环境关注较少,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尽管许多抗氧
学位
电传动技术是车辆实现全电化的重要基础,电驱动系统是电动车辆的动力核心,而轮毂电驱系统是电驱动系统的终极驱动形式,轮毂电机的性能在系统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轮毂电驱系统的结构形式,对不同磁场类型的轮毂电机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然后,调研了目前市场主流轮毂电机产品的性能参数,为轮毂电机的研发提供参考目标;其次,针对轮毂电机高功率/转矩密度、宽转速运行范围、高运行效率和高可靠性等特点,分别调研了
期刊
金属铝作为高效、经济的脱氧剂广泛应用于炼钢脱氧。但其脱氧产物导致的浸入式水口结瘤长期困扰连铸生产,频繁更换浸入式水口会增加连铸非稳态操作,影响产品质量。浸入式水口结瘤导致结晶器内钢液偏流,影响夹杂物运动;水口结瘤严重情况下导致停浇,造成经济损失;剥落的结瘤物会被凝固坯壳捕获,形成轧制缺陷,恶化产品质量。解决浸入式水口结瘤的关键是量化解析影响浸入式水口结瘤的因素,准确表征水口结瘤的形成过程。本文以铝
学位
相比传统燃油汽车,电动汽车具有低排放、高能效等特点,符合“双碳”战略发展目标,已经成为未来汽车的主要发展方向。轮毂电机式电动汽车将轮毂电机作为动力来源,实现车辆动力的直接输出,控制精度和能量利用率都得到有效提升,是改善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和控制性能的有效途径。首先,通过分析轮毂电机式电动汽车国内外发展现状,总结分析它存在成本高、散热性差、簧下质量大等问题;然后,针对轮毂电机式电动汽车存在的问题,从减轻
期刊
钢渣是炼钢环节产生的一类大宗碱性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这一固废是钢铁行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钢渣碳酸化是钢渣资源化利用及CO2减排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实现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转炉钢渣为研究对象,首先提出了以利用钢渣碱性为目的的两步浸出-间接碳酸化工艺,为高碱度钢渣的间接碳酸化研究提供一定参考。进一步地,本文提出了高温改质-间接碳酸化的钢渣钙铁元素液-固相分离及协同利
学位
期刊
期刊
期刊
本文从产业生产、市场需求、屠宰加工等3方面综合阐述了贵州省牛羊产业屠宰加工环节现状,旨在为贵州省牛羊屠宰加工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调查研究表明,贵州省牛羊产业屠宰加工环节中存在市场需求大、养殖规模小,家庭作坊多、认证企业少,标准化建设滞后、自动化水平较低,产品多样化不足、同质化严重,品牌辐射局限、盈利空间较小等问题,由此提出在养殖规模化上求突破,保障原料供给;在产业集聚化上求突破,盘活加工资源;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