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随着增长速度逐步趋缓,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发展质量。在劳动力市场中,充分就业、缩小收入差距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稳定是重中之重,城镇失业率较高,城乡间收入差距较大是当前阶段在劳动力市场上出现的代表性问题。城镇失业与城乡收入差距表面上由于针对的对象不同而没有直接关联,但实际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一方变化产生的间接转移效用,会对另一方有所影响。因此有必要就两者之间的关联进行探究,以希望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通过相应的侧重使国家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效用的最大化。20世纪末期,DMP模型问世,其对摩擦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创造性研究为发展中国家的失业情况提供了贴近现实的解释,这也成为当前研究失业理论的有力工具。本文依据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的两部门交易结构,通过农村转移劳动力将农村收入水平与城镇就业水平进行关联,在Bean和Pissarides(1993)的研究基础上,尝试通过人口职业划分,从微观角度借助模型构建城乡收入差距和失业率关系,以期实现DMP模型的领域拓展;利用模型内相应指标的变化和比较,分析城乡收入差距与城镇失业率之间的驱动关系;对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情况进行内因分析,为我国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策略提供建议。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说明文章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文章的基本框架以及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首先介绍了失业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其次介绍DMP模型并进行城乡收入差距与失业率相关的文献综述,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两个角度为本文的主体研究提供了基础性依据;第三部分是DMP模型的拓展研究,从城乡收入角度进行详细理论分析和公式推导,得出城镇失业率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均衡性关系,通过均衡动态关系了解收入差距与失业率的传导路径,并从政策执行角度分析不同的偏向效果;第四部分为实证性分析,首先是基础部分,主要是对我国的失业率数据的重估计,通过调整系数的测算估算我国城镇真实失业率,并就估算结果的合理性进相关分析论证;其次是检验应用部分,将我国近20年数据带入前述拓展模型进行检验,根据模型的均衡性结果,探讨我国城镇失业率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联因素,检验在特定政策下的变化趋势;第五部分是结论和政策建议。首先根据上文的分析归纳出本文结论,其次结合我国的实证性现状提出相应的合理性政策建议。最后根据本文中所存在的局限和不足,为之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建议。本文通过研究,首先得到DMP模型可以有效拓展到城乡收入差距领域,并且能够科学的解释收入差距的内因;其次验证了城乡收入差距与失业率之间存在通过农村转移劳动力得以实现的正向关联;然后通过模型求解发现城乡间劳动特征差异较大,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既与劳动特征有关也与边际劳动生产率有关;最后通过模型推导的结果,显示失业补偿调整和提高员工智慧本身都具有双向性,在优先“公平议价”的同时也要保证“失业补贴的均衡”。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将DMP模型运用到城乡收入差距和失业率关系的研究之中,通过建立微观层面的均衡模型组,将城镇与农村的摩擦劳动力市场均衡的过程进行表述,最终形成城乡收入差距与失业率的均衡公式;以模型为基准,通过调整系数对我国真实失业率进行估算;将该模型应用于我国实际情况,对于我国失业率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关联情况给出合理解释;结合指标的具体变化为我国政策制定倾向提供科学指导。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失业率数据为了保证可比性对失业率进行估算,由于估算本身存在误差因此对最终模型结果存在影响;模型中对于农村的特殊假设导致具体数值可能存在偏差;对城乡收入差距和失业率的一些主观性指标变化未进行考量,不可避免影响结论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