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发展慈善事业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和提升全体人民的慈善意识。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之一,是传播慈善精神、培养慈善意识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承担着提升及强化大学生慈善意识的重要任务。文章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该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对过去有关文献进行回顾,并对国内外在慈善意识培养上的做法进行分析,提出国外发达国家慈善意识的培养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第二部分阐述高校开展慈善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对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其良好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有利于树立牢固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同时也有利于拓宽高校慈善资金来源。第三部分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慈善意识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当前大学生对慈善事业的关注度、大学生对慈善事业的看法、大学生参与慈善活动的动机、大学生的慈善行为进行分析,得出当前高校大学生对慈善意识的认知情况和大学生在慈善认知上的总体情况。第四部分,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慈善意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从学校原因、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和个人原因四个层面展开分析。第五部分,提出高校培养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对策。当代大学生的慈善意识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上下共同努力才能取得一定成效,要制定大学生慈善意识的总目标和分目标,提出大学生慈善意识培养应遵循知行统一原则、层次分类原则、实践服务原则三个原则。并提出大学生慈善意识培养的方法,指出要结合思政课程,推动慈善意识观念转变;利用科研优势,加强高校慈善问题研究;创新方式方法,改进慈善文化教育模式;强化社会实践,将慈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加强部门协作,建立慈善行为评价机制;强化社团组织建设,探索慈善“回报”机制;建立家校联系,构建多元慈善培养体系;利用社会教育,促进高校和社会慈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