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急流的空间结构及其与中国冬季气候的关系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love_d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1950~2012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风场、高度场资料、Hadley中心逐月海温资料、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和中国542个台站逐日观测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奇异值分解(SVD)、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亚洲急流的空间结构和垂直运动分布的季节变化,分析冬季亚洲急流的配置与季风的关系及其对地面气候的影响,探讨了冬季亚洲急流对热带海温异常以及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异常的响应及其变化机理。研究表明,急流在空间呈不规则管状结构,冬季急流体积最大,垂直厚度范围自500hPa至100hPa;夏季急流体积最小,仅存在于200hPa附近。亚洲急流管在秋、冬、春季略呈西南-东北走向,在夏季呈西-东走向。不同高度上的最大风速轴线在南北方向的移动不尽一致,春、秋季急流管下部比上部偏北。急流管不同区域下方的垂直运动及其年变化存在差异,中东地区下沉运动中心全年均位于急流南部,东亚地区下沉运动中心在冬季位于急流北部,夏季则转变为上升运动,高原地区垂直运动的季节变化受高原热力作用的影响非常显著。冬季亚洲高空急流主模态表现为副热带急流的经向位移及其与温带急流强度的反向变化,同时中东急流与东亚副热带急流的强度往往呈反向变化。冬季亚洲急流变化与中国气候的关系体现为青藏高原至亚洲东部沿海的副热带急流强(弱),高纬的温带急流弱(强)时,中国中、东部大范围地区气温偏低(高);中东急流强(弱),东亚副热带急流偏南(北),温带急流东南部较弱(强)时,西南气温偏低(高),东北气温偏高(低),中、东部地区降水偏多(少)。结合水平风场的变化,副热带地区出现西风异常,温带出现东风异常时,有利于东亚大槽加深并向南扩张,低层偏北风加强,东亚冬季风增强,而青藏高原反气旋环流被削弱,冷高压减弱,相应的高原季风减弱。高、低纬急流区纬向风的差异较大时,加强了急流对低层冷、暖空气交绥的引导和汇聚作用。东亚季风与高原季风在冬季多呈负相关。冬季风异常期间,若副热带急流偏强,温带急流偏弱,高纬的干冷空气受南侧急流的汇聚作用而南侵,有利于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温,降水减少;反之,低纬的暖湿气流受到北侧急流引导而向北输送,导致中国大部分地区升温,降水偏多。研究表明,冬季热带印度洋和中东太平洋海温偏高,西太平洋海温偏低时,同期亚洲高空急流位置偏南,反之偏北;秋季热带印度洋海温全区一致偏高,有利于后期冬季中东地区和青藏高原附近的急流强度增强;冬季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异常偏强时,有利于高原西北部急流强度增强。
其他文献
植物内生菌(Endophyte)是指那些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组织或器官内部的真菌或细菌,其存在一般不引起宿主产生可见的病症。近年来研究发现内生真菌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次生代谢产物多样性。本论文对华凤仙(Impatiens chinensis L.)、问荆(Equisetum arvenwe L.)、多对碎米荠(Cardamine multijuga)、海菜花(Otteli
90年代初期李德毅院士提出了集模糊性和随机性于一身的模型——云模型,该模型利用正向云发生器和逆向云发生器实现定性概念与定量数据的转换,实现概念外延与内涵的双向认知,模拟了人类的认知过程,可以很好地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表达与处理。随着对云模型深入地研究,云模型的理论不断丰富壮大,云模型的相似性度量逐渐成为云模型理论研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并在数据挖掘、协同过滤推荐、系统评估等应用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本文
全无机钙钛矿纳米晶(CsPbX3,X=Cl、Br、I)由于其高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发光色纯度高及简单的制备技术等因素被认为是用于下一代发光二极管的光发射器。但由于其离子晶体的特性以及形成能较低,其环境、水稳定性和热稳定性都很差,这极大地限制了其实际应用。玻璃是一种稳定的载体,目前已经被证明通过将全无机钙钛矿纳米晶在玻璃中原位结晶可以很好地解决其稳定性差的问题,但是全无机钙钛矿纳米晶玻璃
人类初始,以内向围合的空间方式来抵御对外部环境的恐惧,以保护使用者领域及自身安全为主要目的的内向性空间在人类建筑发展史上也一直处于主要的地位,随着时代的进步,内向性空间也逐渐由对人身体的庇护转向对人心灵的庇护。近代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城市呈多元化、外向化的发展趋势,也使得城市呈同质化、割裂化的印象,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城市建筑日益开放,外向、透明、无边界的空间也逐渐充斥着都市及乡村,城市的
随着现今社会对稀贵金属资源不断攀升的需求和愈加严峻的环保要求,从铅铜冶炼过程产出的阳极泥和贵铅中高效、清洁的提炼稀贵金属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真空蒸馏技术被成功应用于该物料的处理中,实现了阳极泥中金、银的绿色、高效冶炼,形成最具特色的贵金属冶炼生产工艺。但是,贵铅中各组元挥发及冷凝规律的不清,限制了真空蒸馏装备向大型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对此,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模拟计算及实验研究,对各组元的挥发及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由脑动脉闭塞引起的,占所有中风的80%以上。缺血性脑卒中是造成全世界成人死亡和后天残疾的主要因素之一。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通路中至关重要的一条通路。有研究表明,在脑缺血再灌注期间,JNK信号通路被高度激活,促进缺血相关基因的转录
生物被膜是由蛋白质、DNA和多糖组成的被基质包裹的细菌聚集性结构群落。与浮游生物相比,生物被膜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要高出10~1000倍,并且几乎所有的微生物在形成生物被膜后,对绝大多数抗生素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噬菌体裂解酶是噬菌体在感染细菌后期表达的一类细胞壁水解酶,对多种细菌均有杀菌作用且不易产生耐药性,能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并加以降解清除,使之有望成为新型的抗菌物质。本文以通过宏病毒组测序获得的
随着井矿盐行业的迅速发展,卤水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在井矿盐开采过程中,管材的腐蚀安全问题是一项重大的技术挑战,管道一旦发生腐蚀穿孔导致卤水泄露将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严重环境污染问题。想要保证管道工程的安全生产及平稳运行,就一定要对输卤管道材料进行优化设计和选用。多年来,盐化工行业一直在积极研究开发和应用防腐蚀新材料和设备,创造长期安全生产条件。本文选用性价比日益升高的三种不锈钢材料作为井矿盐开
工业余热利用率低是造成我国能耗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以纳米流体为工质的有机工质朗肯循环技术(ORC)是提高传热性能,回收并高效利用工业余热的有效途径之一。混合纳米流体是纳米流体中综合性能更优异的新一代传热工质,它可调节热物性以适应不同工况的优异特性使其更适用于工业应用。但混合纳米流体内部作用复杂、热物性变化机理不明确、难以长期均匀悬浮等问题制约其发展。因此,以混合纳米流体为研究对象,研究表面活性剂种类
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柴油机需要使用机内净化技术与后处理技术才能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与燃油消耗标准。排气再循环(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EGR)技术、颗粒物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选择性催还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技术等作为柴油机节能减排的关键技术,在降低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