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一直以来就是数学教育所关注的重点。近几年来,对数学问题的要求逐渐变得生活化、情景化,强调在情境中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构不良问题是由美国学者瑞特曼首次提出的,最初是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维修电脑、设计出行方案等。真实生活情境中的问题通常没有提供明确的解决信息,需要解决者去自主创设解决的条件或方法,设计解决方案等。相比于传统的结构良好的问题而言,数学学科中的结构不良问题,其问题结构与情景更贴近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类问题的解决更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高级知识,促进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但在实际数学实践教学中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解决数学结构不良问题的表现不佳,因此探究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思维障碍与策略,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解决教学,真正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本文以结构不良问题的研究作为基础,主要采用文献法、文本分析法、出声思维法对小学高年级数学中的结构不良问题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文献查阅,对结构不良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寻找研究不足与理论支撑。其次,基于前人的研究结果,根据小学数学中结构不良问题的问题空间结构模糊的类型,可以将结构不良问题分为条件开放型、策略开放型、结论开放型与情境开放型四种类型。通过对小学数学教材与练习册进行文本分析,对四种类型结构不良问题的含义与解决特点进行探究,并梳理出结构不良问题解决的教育价值。然后以SOLO分类理论为主要依据,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解决数学中结构不良问题的思维障碍与解决策略进行梳理和构建。基于此,利用出声思维法调查和分析小学高年级学生解决数学结构不良问题的现状,发现小学高年级优等生主要面对情境联想障碍,而中等生则是整体归纳障碍;优、中等生在使用“复述要点”“等价转化”以及“有序思考”等认知策略上存在明显差异,在“自我指导”和“自我监控”元认知策略上有着显著差异。此外,学生在解决不同类型的结构不良问题上,思维障碍与解决策略的使用又存在明显不同。最后,结合理论依据和调查结果,针对学生在解决过程中主要表现出的三种思维障碍,分别提出不同类型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教学策略。为了克服学生在解决结构不良问题过程中表现出的线索关联、整体归纳与情境联想障碍,帮助学生成功解决数学结构不良问题,以多元表征、逆向思维以及“假设——验证——综合”解决模式的教学策略来解决条件开放型结构不良问题;以辅助表征策略、分析比较策略、回顾总结教学策略来解决策略开放型结构不良问题;以确定问题策略、识别问题策略、分类概括教学策略来解决结论开放型结构不良问题;以多样呈现问题情境、建构型课堂、多维评价教学策略解决情境开放型结构不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