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支气管镜在成人已应用较长历史,但在儿科临床上尤其在国内起步较晚。由于对小儿电子支气管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且对其安全性问题仍存在疑虑,目前在国内应用尚不普及,该院是目前贵州省内唯一开展儿童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术的单位。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该院呼吸科应用电子支气管镜进行检查和(或)治疗的280例病因不明或疗效不佳的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包括难治性肺炎、肺不张、反复喘息,慢性咳嗽及咯血等),探讨电子支气管镜术在小儿呼吸道疾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和安全性评估。 方法:所有病例均在局部麻醉下行电子支气管镜诊检,通过镜下直视、组织活检、支气管粘膜刷检、支气管肺泡灌洗(BAL)以明确病因和协助诊断。对镜下有炎性改变的病例均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多项呼吸道病原学检查,包括细菌培养+药敏、呼吸道7种病毒检测(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A/B型、副流感病毒1、2、3型)及肺炎支原体、结核杆菌 PCR等检测,部分病例进行了肺泡灌洗局部注药治疗,并对其疗效和并发症进行评判。 结果: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发现280例患儿中单纯炎性改变患儿160例(57.1%),支气管异物73例(26.1%),支气管内膜结核15例(5.4%),支气管软化11例(3.9%),支气管狭窄9例(3.2%),咽后壁滤泡增生呈鹅卵样改变5例(1.8%),声门息肉2例(0.7%),气管内肿瘤2例(0.7%)。对160例单纯炎性改变的患儿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吸取灌洗液做细菌培养,细菌培养阳性检出率34.3%;呼吸道7项病毒检测阳性检出率25.6%,除单一病毒感染外,两种病毒协同感染占19.5%,两种或两种以上混合感染占75.6%,以呼吸道合胞病毒合并腺病毒、腺病毒合并副流感病毒Ⅲ型多见;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占14.4%,其中以肺炎链球菌及大肠杆菌合并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混合感染多见。采集肺泡灌洗液,用荧光探针PCR检测肺炎支原体DNA和结核杆菌DNA,分别发现6例阳性病例和1例阳性病例;取灌洗液沉渣及粘膜刷检涂片进行抗酸染色检查,发现3例阳性病例。BALF病原学检查检出病原103例,阳性率64.4%。BALF细胞学检查3例在灌洗液沉渣中找到大量肺含铁血黄素细胞,确诊为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电子支气管镜钳取肉芽、干酪组织做病理检查发现结核阳性1例。采用电子支气管镜术为待确诊或待查病因的患儿明确诊断134例(47.9%),纠正临床误诊或漏诊的患儿20例(7.1%),对镜下炎症改变重,分泌物粘稠,痰栓堵塞患儿采用电子支气管镜冲洗取得满意效果28例,28例肺不张患儿中23例2周内复张,复张率达82.1%;73例支气管异物患儿经电子支气管镜成功取出者65例,成功率达89%。280例患儿中有53例(18.9%)出现术中或术后一过性并发症,并发症大多轻微,经相应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均消失,无一例心跳、呼吸骤停及麻醉过敏等严重影响预后的并发症。 结论:电子支气管镜术可安全用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有效降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漏诊和误诊,是儿童肺部疾病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使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到一个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