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矿粉相互作用行为多尺度表征及界面粘附机理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cf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沥青混合料是由粗集料、细集料和沥青胶浆组成的较为复杂且相对稳定、呈现空间网状结构的分散体系结构。其中,沥青胶浆扮演着传递荷载、粘结骨料和填充空隙的作用,对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起关键性作用。本文基于多尺度评价手段,分别从沥青-矿粉相互作用行为的微宏观尺度表征和沥青胶浆-集料界面粘附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探讨了沥青胶浆的粘聚和粘附特性,对揭示沥青材料性能劣化机制和提升其路用性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表征了沥青胶浆的微结构分子组成及表面形貌特征,探讨了沥青与矿粉的相互作用物理化学机制;其次,基于宏观流变学指标和相分离行为评价了沥青-矿粉的相互作用能力,并通过灰色关联方法挖掘了影响沥青胶浆微宏观性能的敏感性因素,为沥青胶浆性能提升的矿粉甄选优化提供依据;最后,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建立了湿热耦合条件下的沥青胶浆-集料界面模型系统,并基于分子定向理论揭示了沥青混合料界面薄弱区的粘附和脱粘失效机制。研究表明:(1)沥青与矿粉的相互作用主要为物理吸附作用。碱性石灰石矿粉表面纹理构造粗糙且微孔隙结构丰富,可以与沥青形成充分的润湿包裹作用,进而提升沥青-矿粉界面的相互作用能力。矿粉的加入对沥青组分主要起到吸附和分散作用,这主要取决于矿粉的掺入量。在较低掺入量的条件下,矿粉对极性组分主要起到吸附作用并削弱极性组分对蜡结晶的裹覆能力;在较高掺量的条件下,均匀分散的矿粉周围吸附着大量极性组分,同时伴随着极性组分生长的蜡结晶也因此而均匀分散,因而“蜂状结构”呈现小而密的状态。(2)由于沥青胶浆的多相非均质材料特性,高温条件下相比基质沥青而言更容易产生宏观相分离行为,且沥青胶浆的相分离行为是反映沥青-矿粉界面相的稳定性及沥青-矿粉相互作用行为的重要依据。此外,通过K-B-和K-B-*评价指标发现碱性矿粉与沥青的相互作用能力显著高于中性和酸性矿粉,这与沥青-矿粉界面微观形态一致。同时,在颗粒结构化临界体积分数前,沥青-矿粉的相互作用能力与矿粉的掺量成正相关。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建立矿粉特性与沥青胶浆微宏观性能的量化关系,为跨尺度微宏观关联分析沥青材料的性能提供了理论支撑。(3)基于真实粉胶比状态条件下的沥青胶浆-集料界面模型可以准确有效地表征沥青混合料界面薄弱区的粘附和失效机制。沥青胶浆极性组分在矿物集料表面的分子聚集和排列特征表明二氧化硅颗粒的加入显著改变了极性组分的分布特征并降低了范德华能(van deer Waals energy),但二氧化硅颗粒表面带有的大量残余电荷会显著增强界面的库伦静电能(Electrostatic energy)。此外,分子定向理论表明具有高偶极矩的极性分子与集料表面的定向吸附是沥青胶浆-集料界面产生粘附行为的本质原因。水分的存在会显著降低沥青胶浆-集料界面的粘结强度而导致粘附失效,这与沥青路面早期的严重水损害现象相吻合。研究结果构建了基于跨尺度域微宏观表征和数值模拟技术的沥青胶浆性能耦合评价分析体系,深化了对沥青-矿粉相互作用行为及沥青胶浆-集料界面粘附机制的理解,研究成果以期为沥青路面材料精细化设计与延长路面使用寿命提供有利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研究通过设计一项随机对照实验,探究以弹力带为载体的抗阻运动对缓解和改善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劳、睡眠质量的作用,为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康复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以及数理统计法进行实验研究。对招募的乳腺癌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2名,平均年龄为45岁,均处于乳腺癌I-III期,且两组患者均进行了辅助治疗。实验组乳腺癌患者进行为期8周的弹力带抗阻锻炼干预,动
光致变色分子是一类由光作为刺激源的材料,在一定波长光的照射下,分子会发生结构的变化,从而带来其吸收波长及各项性能的变化,而在热或者另一波长光照射下,又会恢复到原来的结构。由于二芳基乙烯类(Diarylethylenes,DAEs)光致变色分子具有优异的性能,特别是抗疲劳性能和异构体的高稳态性,其在信息储存,分子开关,防伪及生物成像等领域的应用发展迅速。但DAEs常常面临着聚集导致猝灭(Aggreg
电磁超构材料是一种由亚波长共振单元周期或非周期排列构成的人工复合材料,呈现出天然材料不具备的奇异电磁特性,可以实现对电磁波的任意调控从而产生各种有趣的现象。在二维体系中,麦克斯韦方程组具有两组相互独立的解:即TE模(横电模式:磁场与传播方向垂直)和TM模(横磁模式:电场与传播方向垂直)。在本文中,采用金属粒子和介质粒子构建具备亚波长导波的复合阵列结构,并研究其在TE偏振下的电磁波传输特性。同时,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自动驾驶逐渐成为学术界、产业界研究的热点,成熟的自动驾驶,在具备遵守交通规则前提下,在道路环境中具有规划路径,驱动车辆依据规划路径跟踪行驶并准确避障等功能,能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提高通行效率。在自动驾驶轨迹中,围绕着轨迹规划问题有许多研究,如何自动驾驶车辆在复杂动态环境中规划合理、高效的、安全的道路路线难点重重。快速扩展随机树(RRT)算法作为局部路径规
如今的自动驾驶技术与车联网技术已愈发成熟,已有部分智能网联汽车开始在路上测试行驶,可以预见在将来几十年里,智能网联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必将不断提高。而高速公路是交通运输的动脉,在未来的高速公路上,智能网联汽车也会日益增多。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处于小客车与货车混合行驶的状况,智能网联汽车的加入势必会对现有的高速公路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研究在智能网联环境下,高速公路各车型混合行驶状况下的交通流特征就十分有
为了探究近50年金华地区冬季降水的水汽输送特征,了解在不同的大环流背景下金华地区冬季的降水特征,揭示金华地区乃至整个南方地区冬季降水的规律以及对全球气候的响应。本文利用1971~2018年实测降水数据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50年金华地区冬季降水量、降水天数的变化特征;基于HYSPLIT模型对金华地区近50年冬季降水的水汽输送特征进行分析,模拟计算了金华地区1971~1977、1978~19
在当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光纤传感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其在通信、航空航天、生物检测等领域受到广泛的关注。于此同时,光纤传感器的增敏技术也不断地被提出,以满足不同场合的需要。本文基于微纳光纤耦合器特性、熔锥后的强倏逝场特性、光子晶体光纤(PCF)特性以及石墨烯的湿敏特性,提出了几种高性能的光纤传感器。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详细介绍了光纤传感器增敏技术的研究背景、微纳光纤传感器的分类,讨论了微纳
旅游景区是旅游产品的核心,也是旅游活动的主要空间载体,其空间结构的演化对区域旅游业发展和规划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旅游业受交通条件的制约,减少交通对景区发展造成的掣肘,促进地区旅游业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旅游景区交通通达性研究可为区域旅游景区空间优化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以浙江省3A级以上景区为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2013年、2016年和2019年四个时间断面的景区和交通相关资料,基于GIS软件空
热电材料可以直接实现热能和电能之间的相互转换,在半导体温差发电和制冷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前景,被认为是十分重要的清洁能源材料。近年来单晶硒化锡(SnSe)优异的热电性能,使得热电材料的单晶制备和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方向。如何有效协调SnSe单晶制备过程中的排杂和性能调控上的组分掺杂是目前SnSe单晶热电材料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布里奇曼法(Bridgman)生长了不同浓度Cl掺杂的n型SnSe
DNA是储存、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核酸的碱基序列将结构信息编码到生物聚合物中,多元性的结构与蛋白相互作用调节细胞生物活性。DNA结构的稳定性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如碱基对的数量、碱基的性质、离子强度、桥接双链的协同效应、离子以及分子底物的嵌入等。本论文主要阐述了探针分子与DNA相互作用促进了DNA结构的折叠与调控,从而构建出DNA开关和纳米组件。DNA开关是一种超分子核酸组合,在适当的诱导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