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探索小组成员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过程中的主要转变,以及这些转变在课程的不同阶段是如何产生并发生变化,由此得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过程-效果模型,从而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过程中真实的过程-效果变化,以期更有效地理解、帮助学生,为教师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焦点小组搜集资料,以Hill提出的共时性质性研究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选取14名在大一下学期选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分成两组(一组10人,一组4人)进行焦点小组访谈,每组小组访谈三次,分别在第1次、第4次、最后1次课程结束后进行,逐字转录后获得10万字的文本资料。文本资料分析包括四个步骤,初始编码提取意义单元,划分过程-效果域范围和提炼核心观点,交叉分析,然后聚合类别,最终形成研究结果。所有的数据分析由研究者本人来完成,整个分析过程均需和导师共同协商,达成一致,并且邀请其他老师或研究生来做审核员,以避免整个研究出现重大偏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过程-效果主要体现在小组成员对课程的参与,小组成员对课程的理解,小组成员将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这三个层面分别在课程的初期阶段、中期阶段、末期阶段的变化。(2)小组成员对课程参与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小组成员对课程的专注度,小组成员的自我表露,小组成员对课程的关注点这三个方面;变化主要体现在小组成员从参与有限到逐步加深到进一步加深或停滞。(3)对课程理解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形式和课程考核这四个方面;变化主要体现在从已有认知一直到比较客观的看法。(4)小组成员将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主要体现在情感情绪,认知,行为不同层面上,变化主要体现在行为、认知、情绪情感都发生了转变,尤其是在认知上转变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