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的财税体制改革是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然而改革进程中推行的财政分权制度,客观上改变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激励竞争机制,地方政府竞争引致的财政支出结构倾斜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从财政支出结构中的生产性支出视角出发,解析区域策略互动背景下地方政府财政决策对于微观企业发展的具体影响。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研究内容,梳理和总结已有研究文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评述;其次,从地方政府竞争的现实视角切入,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地方政府竞争影响区域生产性支出结构,以及区域生产性支出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理;再次,选取2002-2007年中国29个省份共计20391家制造业企业的平衡面板数据,通过构建MinDS-Luenberger指数测度中国制造业规模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最后,建立空间Durbin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构建考虑地理距离和经济规模因素的地方锦标赛理论模型,将不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动态变化纳入到空间关联分析框架中,从制造业企业整体和依据制造业行业细分企业两个维度分析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支出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空间溢出效应,并试图从机理上阐明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支出对于微观经济主体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通过研究发现:第一,从区域企业整体视角来看,地方政府加大教育支出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从而改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且不同区域的财政教育支出具有负向空间交互影响,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和科技支出的全要素生产率改进效应并不明显;第二,基于制造业细分行业的视角来看,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和科技研发支出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教育支出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更为明显。第三,对外开放与产业高级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正向影响,而外商直接投资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呈负相关关系,所有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尚不明显。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几点建议:第一,提高财政基建支出效率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第二,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力度与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第三,优化财政科研支出结构与完善创新发展战略;第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上四条政策建议,希望能为政府制定财政支出决策时带来启示,由此促进区域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我国经济的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