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损耗对限制性饮食者食物选择的影响及神经机制:对大脑冲突监控的抑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GLE1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限制性饮食作为当今社会一种在女性群体中日渐流行的减肥方法,已有许多研究证明其并不是行之有效的。在实际生活中,限制性饮食者常常会有意识地抑制她们对于不健康美味食物的渴望和想法来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然而研究者发现,这种对于美味食物想法的抑制却是导致其在后续的进食行为中自我控制更加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资源有限角度来看,这种有意识地对于不健康美味食物想法的抑制会造成人们自我调控资源的损耗,使其处于自我损耗的状态。研究表明,自我损耗会导致人们在后续需要施加控制行为的活动中出现难以自控的现象,比如自我损耗后的过量吸烟饮酒(Leeman,O’Malley,White,&Mckee,2010)、冲动性的经济行为(Wan,Rucker,Tormala,&Clarkson,2010)以及风险寻求行为(Fischer,Kastenmüller,&Asal,2012)等。在限制性饮食领域,目前研究集中于发现自我损耗会导致限制性饮食者在后续的饮食行为中发生过量进食以及抑制控制能力减弱(Vohs&Heatherton,2002;Zhou,Gao,Chen,&Kong,2017)。但是对于有意识控制体重的限制性饮食人群而言,除了“吃多少”,“吃什么”也是影响她们节食成败的一项重要因素。作为体重关注人群,在健康与不健康食物之间进行选择是她们面临的典型自我控制困境,关乎到其能否成功控制体重。在“体重控制目标”与“食物享乐目标”两个双趋冲突的矛盾之下,为了达到体重控制的目的,她们必须施加自我控制以解决这种困境。因此,关注自我损耗条件下的限制性饮食者能否在食物选择中成功施加控制是非常有意义的。然而,对于该问题的探讨在以往研究中仍是空白,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对健康或不健康食物的选择作为衡量自我控制的标准,探究自我损耗对限制性饮食者同时面临健康及不健康食物情境之下的进食选择的影响。其次,以往饮食领域自我损耗的研究多采用注意控制的范式,并不能模拟现实生活中限制性饮食人群自我损耗发生的真实情境,针对该问题,本研究首次采用更加有生态效度的自我损耗方式,为自我损耗的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可信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第三,目前的自我损耗研究多采用行为和电生理等方式,脑成像研究证据相对缺乏。为深入探讨为何自我损耗后限制性饮食者出现在进食行为上难以自控的现象,本研究采用功能核磁共振方法(fMRI)探究其神经机制。根据损耗加工模型,个体后续的自我控制难以成功实施是由于自我损耗抑制了个体对于冲突的察觉和监测。基于该模型,本研究将冲突监控脑区——背侧前扣带回(dACC)作为重点关注脑区,深入探讨其在自我损耗后活动水平的变化。最后,本研究还通过追踪限制性饮食者六个月后的BMI变化,探究了在食物选择过程中损耗组与未损耗组的限制性饮食者dACC脑区的活动水平与六个月后BMI变化的关系,分析比较两种条件下被试dACC脑区活动对于体重控制的预测作用。在理论意义上,本研究的研究问题有助于弄清楚为何限制性饮食者现实生活中抑制对于食物的想法和渴望这一策略不利于其体重控制,以及为限制性饮食为何不能很好地作为一种有效减肥策略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在实践意义上,有助于指导体重关注人群避免不正确的饮食控制策略,科学控制体重及饮食。研究一采用行为实验的方法,探究自我损耗对限制性饮食者食物选择的影响。在对784名女大学生问卷测试后,本研究筛选符合条件的92名限制性饮食者,区分损耗组(N=42)和非损耗组(N=50),采用食物选择任务范式,对比损耗与非损耗两组被试选择不健康食物的比例。结果表明,相比于未损耗的限制性饮食者,自我损耗的限制性饮食者在食物选择任务中同时面临健康和不健康的食物时对于后者会做出更多的选择(F(1,92)=5.98,p=0.002),并且其在食物选择过程中反应时明显缩短(F(1,92)=12.97,p=0.001),预示着其在食物选择中体验到的冲突相对较少,更快做出决策。为揭示自我损耗后限制性饮食者食物选择受到影响、自我控制失败的神经机制,研究二进一步采用功能核磁共振方法,从神经活动的层面深入探讨限制性饮食者大脑活动水平的变化。研究二从342名女大学生中通过量表筛选出59名限制性饮食者,将她们根据实验要求随机分成两组,得到损耗组的限制性饮食被试24人,非损耗组的限制性饮食被试35人。采用食物选择范式,对比两组被试大脑活动的差异。结果表明,相比于未损耗的限制性饮食者,损耗组限制性饮食者的冲突监控脑区——dACC的活动水平下降(t=4.08,p<0.001)。随后,进一步从功能整合角度,探讨冲突监控脑区与其他脑区之间的关联性。生理心理交互分析(PPI)发现,自我损耗的条件下,限制性饮食者dACC与楔前叶的功能连通性增加(t=5.00,p<0.01)。该结果揭示,自我损耗会破坏限制性饮食者面临健康与不健康食物抉择时察觉和监控其长远目标与当前行为状态之间冲突的能力,并且使得她们对于饥饿、进食欲望等自我的内部感受会更加敏感和关注,进而造成不健康的进食行为。研究三采用纵向研究的方法,追踪被试(N=53)六个月后的体重变化,分析比较在食物选择过程中损耗以及未损耗的限制性饮食者dACC脑区的活动对六个月后BMI的预测作用。结果表明,两组被试dACC的活动与其六个月后的BMI变化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该结果并未验证我们的假设,说明不论损耗组或是非损耗组,食物选择过程中dACC的活动均不能预测后续BMI的变化。综上,本研究的结论主要有:(1)与未损耗的限制性饮食者相比,损耗后的限制性饮食者在食物选择任务中对于不健康食物的选择比例显著增加,且选择的反应时显著缩短。(2)自我损耗降低了限制性饮食者大脑dACC的活动水平,并且dACC与楔前叶之间在功能上的连通性显著增强。(3)不论损耗组或非损耗组,食物选择过程中dACC的活动强度均不能预测六个月后BMI变化。
其他文献
对1995年水稻光敏核不育系生态实用性鉴定的11个供试材料的育性观察与分析表明,虽然均匀为温敏型不衣材料,但生转换的临界温度差异较大(23.0-25.0℃)。在临界日均温值下,临界最低也决定育性的转换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给我们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全面地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最终雅动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大学生基层就业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个人特质、国家基层就业政策、个体认知和社会支持系统等4个影响因素建立层次模型,然后采用九级尺度法逐一对指标
目的:探讨辛润苦泄方(唐旨宁颗粒)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重要下游蛋白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结合高脂饮食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IR大鼠模型,将成功造模的3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唐旨宁颗粒低剂量组、唐旨宁颗粒中剂量组、唐旨宁颗粒高剂量组和吡格列酮组,每组6只。药物干预6周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ELISA)检测各组血清中游离脂肪酸(NEF
在密闭植物工厂条件内,设置5种营养液高度(2、3、4、5、6cm)水培种植生菜,以探究霍格兰(Hoagland)配方营养液不同供液高度对生菜十种矿质元素(K、P、Ca、Mg、Na、Fe、Mn、Zn
“三社联动”是以政府购买服务为牵引,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工为骨干,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导向,通过社会组织引入外部资源和社会力量,通过社工提供专业化服务,把矛盾化解
报纸
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对学生以后学好语文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在语文教学中读写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而识字是培
唐宋诗中意象十分巧妙而丰富,本文通过对唐宋诗中有关"海"的诗歌意象的梳理,从而体会在中国独特地域视野所形成的传统文化视角下,那一时期世人的文化心理和审美心态,以及唐宋诗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文献研究制定证素量表;采用“证素辨证”方法,进行聚类分析,了解治疗桥本氏甲状腺炎病证证候要素分布,探索桥本甲状腺炎患者证素诊断的相关指标及影
建设仿真性的防汛抢险训练场,提供有实战氛围的防汛抢险演练环境,在国内外尚属首次。为支撑江苏省防汛抢险训练场渗透破坏段方案设计,基于土体渗透破坏的基本理论并考虑到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