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套袋果实斑点病是自2000年前后苹果大面积实施套袋栽培后新出现的病害,每年可导致3%-30%的产量损失。由于对于诱发套袋苹果斑点病的病因、侵染过程与致病机制尚不清楚,对该病害发生、流行特点和防治技术缺乏深入的了解,生产上对苹果斑点病的没有有效的防治措施,导致果农盲目用药,对果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明确斑点病的发病诱因与机制,筛选有效的防治药剂,系统监测了套袋果实和未套袋斑点病的发病动态、果实表皮和心部真菌群落、果实性状、以及果实内不同营养元素的含量;研究了温度、湿度对病原菌粉红单端孢分生孢子萌发、侵染、存活及产孢的影响;通过田间接种试验,研究了病原菌的侵染时期;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病原菌在果实上的侵染孔口;测试了不同杀菌剂对套袋苹果斑点病的防治效果。具体结果如下:2011年自海阳,2013年自蓬莱和栖霞常规管理苹果园定期摘取套袋和未套袋的苹果果实,采用传统组织分离法,用PDA分离果实表皮及心部的真菌,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分病真菌进行鉴定。对不同时期采集的套袋及未套袋果实表皮与心部的真菌种类、菌落数量、组织分离率、多样性、相似性系数、相对分离频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年度内共从果实表皮分离获得真菌43种或属,从心部获得真菌31种或属,相对分离频率较高的真菌包括:链格孢Alternaria spp.、枝状枝孢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镰孢菌Fusarium spp.、青霉菌Penicllium spp.等。果实套袋后,从果实表皮分离到真菌的种类逐渐减少,多样性降低,而分离到的菌落数量逐渐增加,组织带菌率升高;随果实生长,套袋果实表皮上的真菌种类与未套袋果实表皮真菌种类的相似度逐渐降低:7、8月份,套袋果实表皮上真菌种类明显减少,至8月底,套袋果实表面只能分离到链格孢等少数几种优势真菌,随后所分离真菌的种类又有所回升。果实套袋后,定殖于果实心部的真菌种类和数量有所波动,套袋果和未套袋果上所分离真菌的相似度有所降低,但变化趋势不明显;5月底自果实心部分离真菌的种类和数量与9月底所分离真菌的种类和数量差异不大,表明真菌主要在花期和幼果期进入果实心部。系统监测结果表明,套袋能促进苹果果实的生长,增加单果重和果实直径,适时套袋能促进幼果果肉细胞的分裂;随着果实的生长发育,气孔逐渐转化为皮孔,其中6、7月份气孔转化为皮孔的数量占85%以上,套袋对气孔向皮孔的转化,以及皮孔的发育没有显著的影响;果实内N、P、Ca元素的含量随果实的生长发育逐渐降低,其中6、7月份降低速度最快,K和B元素在果实整个生长发育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果实套袋对果实内各种元素的含量及变化没有显著的影响;自6月初果实套袋至10初解袋,袋内平均温度高出袋外0.61℃,袋内外温度差异显著,其中上午8:00袋内外的温度差异最大,监测期内平均相差1.75℃,其次为14:00,平均相差1.1℃;袋内外平均相对湿度总体上显著不差异,但下午14:00袋内外的相对湿度相差5.7%,袋内外差异显著。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 (Bull.) Link,)是诱发套袋果实斑点病的重要病菌。粉红单端孢分生孢子的萌发温度范围为15~35℃,最适温度为30℃,致死温度为46℃。分生孢子的萌发需要相对湿度95%以上的高湿或自由水条件,尤其是高湿条件下萌发率高于在水中的萌发率。在保湿条件下温度对分生孢子的存活时间有较大影响,20℃下放置16d后,仍有有少量分生孢子萌发,30℃下放置6d后,分生孢子失去萌发能力。树皮、果实、花朵的浸出液能够促进粉红单端孢分生孢子萌发,果萼处残存的枯萎的花瓣、雄蕊、雌蕊、柱头等非常有利于粉红单端孢的侵染、定植和产孢在苹果果实生长期间,降雨和高湿是导致粉红单端孢侵染诱发斑点病的必要条件。2014年分别用孢子悬浮液和带菌的海棠残花接种套袋苹果,接种果实产生“黑点型”病斑。7月底之前接种果实发病率较高。7月中旬接种发病率最高,平均每果病斑数也最多,暗示苹果果实在这一时期对粉红单端孢较为敏感。7月份底之后接种果实发病率降低。为了筛选防治苹果斑点病的有效药剂,采用先接种后施药和先施药后接种的方法,测试了10种杀菌剂的保护效果、内吸治疗效果及药效持效期。结果表明,代森锰锌、甲基硫菌灵、多菌灵3种药剂对粉红单端孢的防治效果为100%,其持效期可达40天;代森锰锌、甲基硫菌灵在接种48h后使用,对定殖于干花上的粉红单端孢铲除效果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