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梅毒是由Tp引起的一种慢性系统性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的全球性性传播疾病。由于Tp不能长期在体外培养,诊断和试验所用抗原多由Tp有毒株Nichols株(Tp-Nichols株)接种兔睾丸传代繁殖而得。这种方法不仅费用高、周期长、需要动物进行实验,而且获得的Tp量少,还不可避免地混有兔睾丸组织,加之Tp复杂的抗原结构从而使特异多肽难以纯化。另外,因梅毒螺旋体十分脆弱,分离和纯化过程可破坏Tp结构的完整性。以上诸多限制除阻碍对梅毒螺旋体形态学、结构学、生理学和遗传学的深入研究外,更为重要的是,还影响识别与发病机制和宿主免疫应答有关的分子组成,不利于评价单个抗原的生物学意义。尽管如此,运用含非离子型去垢剂Triton X-114相分配仍分离出一组抗原性强的梅毒螺旋体特异膜蛋白。其中,Tpp47、Tpp17和Tpp15的免疫原性先后得到许多实验证实。本研究旨在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各这3种重组脂蛋白抗原(rTpp47、rTpp17和rTpp15),并初步分析rTpp47和rTpp17,抗原与二期梅毒血清的反应原性。 第一章:梅毒螺旋体基因组DNA的制备。将液氮冻存的Tp-Nichols株复苏后,用生理盐水制备成菌悬液接种至纯种成年新西兰白兔睾丸传代繁殖增菌,剥离第2代梅毒兔睾丸,通过剪切、振荡和离心等物理方法提取和收集梅毒螺旋体,用冻融法破壁释放梅毒螺旋体基因组DNA。 第二章:编码梅毒螺旋体47-、17-、和15kD脂蛋白基因的克隆。用PCR技术体外扩增47-、17-、和15kD脂蛋白基因(分别称tpp47 tpp17和tpp15),选择具有相同酶切位点的表达质粒载体pMAL-c2,用限制性内切酶制备载体和目的基因插入片段,产生互补粘性末端,并用T4 DNA连接酶对载体和目的基因插入片段进行体外连接,继而转化大肠杆菌K12株TB1(E.coli K12 TB1),通过氨苄青霉素(Amp)平板和α-互补双重初筛,再小量制备阳性重组质粒DNA用于酶切分析,将含有插入片段的阳性重组子进行DNA测序鉴定。测序结果表明Tpp47和Tpp17阳性重组子插入有相应的tpp47和tpp17 DNA片段,Tpp15阳性重组子未插入tpp15 DNA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