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荀学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学术流派,然而,在二十多年的中国历史上,荀学却有着与其他学派颇为不同的坎坷命运,从秦汉之际的崇尚褒扬到宋明时期的冷遇,再到清朝随着理学崩溃的再受重视,荀学在历史中沉浮起落,然而,无论是备受打压,还是脱于主流,荀学对中国思想、哲学、伦理等方面的影响都是一直存在的,而且是无法抹煞的。 关于荀子学派属性的讨论,历史上从未中断过,然而真正意义上的荀子学派属性之争乃发生在建国后,从时间断限上,本文以文革为界将荀子研究分为两大部分,以三种倾向和四种观点综述和勾勒出建国后国内外荀子学派属性争论的脉络和特征。 除了将荀学划为儒学这个历史上已成定论的结果外,也不乏有将荀学定义为黄老之学、儒法混合学等观点,而认为荀学自成体系,荀学即荀学的观点也偶有为之。基于对荀子学派归属问题的梳理和总结,对各种观点和流派的分析和思考,本文认为“新儒学”理念相对比较准确与客观地诠释了荀学内涵及其在儒学中的角色,也能反映出荀学的时代特征。“新儒学”是荀子将孔子儒学的一般理念与战国时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根据新形势、新需要、新问题而针对地对孔子儒学进行深化和充实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