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犯理论作为刑法学基础理论之一,对其研究已是浩渺如海,然而大陆地区对其深化与完善之理论——共犯的共犯却鲜有问津,时至今日,对其研究也只有马克昌在《刑法通论》一书中做了简单描述,而后田淼的博士论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探讨,但内容主要集中于关于共犯的共犯之种类问题,而对共犯的共犯之处罚和完善等问题研究甚少。对于该理论的研究,并非作者无中生有,目前除理论界对此有所涉及外,在实务界也已出现相关案例,并引发广泛关注。在这些案例中,涉及对共犯的处理法理依据不足、量刑不当等相关问题,使得当事人心有不服,公众也难以理解。因此,研究共犯的共犯对于深化共犯理论、完善共犯相关概念、促进罪刑相适应等,都有深刻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文章在写作过程中,笔者通过文献搜集、案例收集、对比分析等基本方法,整合并分析实践及理论上的争议,深入构思后开始撰写本文。文章正文共四部分,约35000余字。第一部分探讨共犯的共犯之理论基础,即对共犯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从共犯的相关概念及种类入手,探讨狭义共犯与广义共犯概念及共犯的分类。然后分析共犯的相关性质,即共犯从属性、独立性及二重性,介绍其基本内容并比较其优劣之处,最终形成自己的结论,为后文的统一认知奠定基础。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共犯的共犯相关概述。首先介绍国内外立法及理论上对共犯的共犯之定义,紧接着对其种类及归属加以研究,阐明作者观点。最后结合前述概念及属性,确定共犯的共犯之作用,并对其性质加以研究。第三章作为整个论文的重点,主要研究共犯的共犯之处罚问题。首先介绍国外(主要集中于日本)立法及理论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的具体内容;其次阐述了我国早期立法关于这一问题的规定,并介绍台湾学者对于不同种类共犯的共犯该如何处罚的主要观点,后通过对搜集的典型案例加以分析明确我国的处罚现状。进而探讨共犯的共犯在我国的处罚的必要性,为其处罚提供依据。最后依据案例反映的问题结合刑法基础理论归纳出共犯的共犯之成立原则,以期解决处罚混乱的问题。第四章承接第三章的内容,回归关于共犯从属性与独立性的相关问题,主要分析在存有明确的成立原则下,我国对共犯的共犯之处罚依然面临的困境,并针对主要问题提出立法及司法上的建议,让共犯的共犯之处罚更加合理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