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糊精及杯芳烃超分子组装与识别的光谱研究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mzhao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分子化学是一门处于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交叉点的新兴学科,它的发展和大环化学密切相关,成为近年来一个研究非常活跃的领域。其中分别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环糊精和杯芳烃作为超分子化学第二代、第三代主体物质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而分子识别与组装是超分子化学的核心研究内容,尤其是识别生物分子和离子客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具体研究内容简述如下: 1.本文研究了在生理条件下(pH=7.50)中性红与DNA作用方式,并进一步探讨了环糊精与中性红形成的超分子体系与DNA分子的作用,结果表明:NR与DNA相互作用的方式有两种,主要取决于二者之间(NR∶DNA)的摩尔比,即R值。当R>2.5时,NR聚集在DNA分子表面;R<2.5时,NR嵌插到DNA的双螺旋结构中。而当NR-CDs与DNA发生作用时,超分子体系解离,从CDs空腔中释放出来的NR中性型体被DNA质子化形成酸性型体,酸性型体易嵌插到DNA双螺旋中形成DNA加合物。因此NR-CDs超分子组装与DNA的作用形式为嵌插作用。实际上,NR-CDs超分子体系中,环糊精起着一个运载客体分子嵌插到DNA双螺旋结构中。 2.采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光度法、共振光散射技术研究了藏红T(ST)与DNA及藏红T-环糊精超分子体系与DNA的作用,计算了二者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结果表明:通过超分子体系与DNA的作用,证实了低浓度时,DNA与ST的作用方式为DNA诱导ST在其表面进行长距组装,在DNA高浓度下,ST单体分子嵌插在DNA双螺旋中,使其荧光量子产率增加。 3.中性红与杯[4]芳烃磺酸钠形成稳定超分子包合物通过吸收和荧光光谱法得到证实。详细探讨了影响包合过程的因素,包括浓度、pH值、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二者形成化学计量1∶1包合物,杯[4]芳烃磺酸钠更易于包合中性红的酸性型体。热力学参数表明杯[4]芳烃磺酸钠与中性红形成包合物的主要是焓驱动的,水溶性杯芳烃磺酸钠呈现出小的疏水
其他文献
为了应对全球暖化、石油能源日益短缺和生活环境日渐污染等问题,发展混合动力汽车成为当今的热点和最具前途的方向。传动系统是决定混合动力汽车性能的基础和关键部分,不同的传
在网络时代,我们往往强调在线学习,而往往忽视解决具体问题,学习可能与现实情境脱节。但就像O2O现在越来越流行一样,在线学习必须与行动学习结合,才能使学习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是早期宫颈癌(FIGOⅠA 期~ⅡA 期)的主要治疗方法[1]。尿潴留为宫颈癌根治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7.2%~26.7%[2-4]。针对宫颈癌术后尿潴
克服形而上学传统对世界的遗忘从而恢复世界作为存在原则的地位是20世纪哲学宇宙学运动的基本主张,而德勒兹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义性存在论恰恰可以被视为这场运动的环节之-
铜催化的Ullmann偶联反应可以方便地生成sp2碳-碳、碳-杂键,是有机合成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发展氨基酸/铜催化体系,研究在温和条件下生成碳-氮键的Ullmann类
自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以来,计算机凭借其独有的高速存储、管理、处理数据的优势,对其它学科领域(地理学、经济学等)产生了重大影响。1950年代,在计算机科学技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目的对中国特有野生来源的TW(Tianjin Wild)小鼠近交系进行遗传质量检测.方法按照国标GB/T14927.1-2001、GB/T14927.2-2001及WHO(国际实验动物科学理事会)遗传检测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