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2年在山东臨沂出土的银雀山汉简是我国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也为古文字学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材料。这批竹简的书写年代在西汉初年,處於古文字向今文字遇渡的中间陪段,其文字介於篆隸之间。研究银雀山汉简的用字特别是通假字不僅有利於更好地释讀简帛,而且对於韶識汉字发展规律有重要的意义。在充分研讀《银简(贰)》的简文和全面、系统学习通假字知識之後,共得通假字246个。本文即以这批通假字为研究封象,展开科学系统的探究。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材料及研究现状,扼要交代选题意義、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二章“通假字概说及《银简[贰]》通假字整理表”,首先简单综述了通假字定羲和标准,结合研究材料的特點,确定本文判断通假的原则。其次,制作《银筒[贰]》通假字字表,通遇字表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到这批通假字聲、韻,本字聲、韻,在研究材料总用例及用例出處,是否见於傅世文献,为後文的研究打下堅寅的基础。第三章“《银简[贰)》通假字分类研究”,以傅世文献可见和傅世文献所不见两个方面,从音韻角度、字形、通假字和本字封應关保三个角度对这批通假字做了科学、祥盡分类研究。第四章“《银筒[贰)》通假字所反映的上古聲母现象”,从唇音、舌音、齿音、喉音角度揭示了这批通假字所反映上古聲母现象;从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角度揭示了这批通假字所反映上古韻部现象;并分别裂作了《银简[贰]》通假字聲母和韻母通轉表。第五章,歸钠了《银筒[贰]》通假字的特點,探究了这批通假的成因,指出了通假字研究的意羲。然本人才学疏浅,文章写作存在一些不足,许多方面未及深入研究,有待於今後的造一步努力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