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刑法中复权制度之构建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bingjia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公平、正义以及尊重人权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化,刑罚的人道主义也逐渐为社会所认同,由此导致轻刑化的思想日渐得势,刑罚轻缓化、行刑社会化正在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趋势。在教育型观念的影响下,世界刑法领域开始关注于受刑人出狱后的再社会化问题,并形成一股重视受刑者回归社会的思潮,复权制度就是这一思潮下的重要成果。众所周知,资格刑是以剥夺权利为基本内容,最直接的反映了国家对犯罪分子在政治上严厉的否定评价态度。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元分立,权利、资格的重要性更是日益明显。所以,剥夺一个人的资格也就意味着使其在社会中的政治、法律地位与现实境遇发生了重大变故。若没有复权制度的救济,即使行为人竭力想改过自新,也会因为某种资格或名誉的丧失而难以再社会化,显然这既非人道之举,亦会妨碍资格刑在刑事政策上的功效,不利于刑罚目的最终实现。因此,正是为了克服资格刑的弊端,近现代西方刑罚理论中的复权制度应运而生了。复权制度在刑法中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践价值,其作为一项资格刑行刑过程中的奖励机制,可以有效地配合资格刑的刑罚执行,并完善刑法典的刑罚消灭制度。该制度由于在关注受刑人更生保障以及再社会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其理念被世界上诸多国家所接受,并先后为许多国家的刑事立法及司法实践所确认。目前,我国法律中没有复权制度的明确规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我国刑法应当引入复权制度,以充分发挥资格刑在刑事政策上的功效并完善相关的刑事立法。本文基于对世界各国相关立法的考察和理论研究,以前辈积累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重点结合我国刑法理论和现行制度,首先介绍了复权制度的历史渊源和基本理论,接着阐述了国外的复权制度,在分析了我国设立复权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之后,最终提出了在我国设立复权制度的具体构想。本文提出了笔者的一些浅薄意见,希望能够为复权制度的研究、刑罚消灭制度的完善以及为我国的相关立法尽一份绵薄之力,进而促进我国立法逻辑上的完整和司法的公正,最终实现刑罚目的和对人权的保障!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复权制度概述。首先,该部分介绍了复权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相关的历史背景;其次,该部分对复权制度的各种定义进行了收集和梳理,通过对各种学说的分析给复权制度下了定义,接着对复权进行了分类,最后把复权制度与其他相似制度进行比较。第二部分:国外刑法中的复权制度。该部分通过对国外复权制度相关规定的梳理和分析,介绍了国外复权的适用条件、程序、法律后果和复权的撤销制度。第三部分:我国刑法设立复权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首先,该部分通过四个方面来说明我国设立复权制度的必要性,包括节约刑罚资源、激励受刑人加速改造、有利于受刑人再社会化和完善刑罚逻辑体系;其次,该部分通过介绍赦免性复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发展来说明我国刑法设立复权制度是可行的。第四部分:我国刑法复权制度之构建。该部分在借鉴外国相关立法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最终提出了设立我国复权制度的具体构想。
其他文献
目前国内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着过于理想化而缺乏时效性的问题,学生刚进入学校就用抽象神圣的、被认为是合理的规章制度,为学生拟定了孩子世界所难以理解的崇高的德育目标,
期刊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家文化特别是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礼文化的理论基础是“仁”,是表征“爱有差等”(爱有等级、阶级性的爱)的“仁爱”,它的表现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和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多彩,旅游已从原来的仅限于少数的、高端的奢侈消费变成了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旅游业发展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