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上世纪40年代初,心理学界就开始了对焦虑方面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Krashen提出了一套关于二语习得的假说。这些假说在20世纪80年代初得到进一步发展并被语言学界认为是涵盖内容全面的第二语言习得模型,这一模型由五个相互联系的假说组成:语言习得与学得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Krashen (1982:33)认为“可理解性输入和情感过滤器的强度是二语习得的真正原因。”根据情感过滤假说(Krashen,1982),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存在一个情感过滤器,这个情感过滤器促进或阻碍语言输入传到大脑语言习得器官。Krashen认为焦虑起到了情感过滤器的作用,并阻碍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也就是说,焦虑作为情感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6年,Horwitz等人首次把外语学习焦虑视为外语学习中独特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从此,由Horwitz(1986)等人提出的外语课堂焦虑量表被广泛应用于许多研究中,例如通常被认为最容易引起学习者焦虑的听、说等方面。但也有研究者质疑这个外语焦虑测量工具除了能够检测学生口语方面的焦虑,是否还可以检测其它语言技巧方面产生的焦虑。20世纪90年代末, Saito等人首次提出“外语阅读焦虑”的概念,并且研制了外语阅读焦虑量表。Saito等人的实证研究表明外语阅读焦虑确实存在,并且和一般的外语焦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Saito等人还发现学习者的阅读焦虑水平随着他们对外语的感知难度而增加,而且外语阅读焦虑与外语成绩呈负相关关系。Saito等人(1999)认为阅读在二语/外语习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际上,阅读是获得听、说、写能力的基础。焦虑是阻碍学习者获得外语阅读能力的关键情感因素。因此,外语阅读焦虑研究对提高外语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国内,外语阅读焦虑的研究主要针对汉族大学生,涉及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很少。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学院英语系的一名教师,作者认为了解新疆维吾尔族英语专业学生英语阅读焦虑状况对英语教学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本研究对维吾尔族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阅读焦虑进行了实证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3个问题:(1)新疆维吾尔族英语专业学生存在英语阅读焦虑吗?如果存在,维吾尔族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焦虑状况如何?(2)英语阅读焦虑水平与性别、性格、英语阅读兴趣、英语难度主观感受和英语阅读能力自我评价等个体因素显著相关吗?(3)哪些因素是引起维吾尔族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焦虑的主要原因? 33名维吾尔族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参加了此次研究。本研究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数据来自问卷调查结果。数据在输入微机后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 11.0进行了处理,相继使用了描述性统计,信度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向方差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等统计手段。数据分析表明:(1)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维吾尔族英语专业学生确实存在焦虑。在文化,语法,模糊容忍度以及篇章整体意义的理解等方面受试者的焦虑水平很高。然而,维吾尔族英语专业学生在涉及自信度和英语阅读兴趣的题目上表现出的焦虑水平较低。另外,维吾尔族英语专业学生对于通过上下文猜测少量陌生词汇的意义并不感到焦虑。(2)在总体上,性别和性格因素对受试者的英语阅读焦虑水平影响不显著。学生个体因素诸如英语阅读兴趣、英语难度主观感受、英语阅读能力自我评价对维吾尔族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焦虑程度影响显著。(3)本研究表明最可能引起维吾尔族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焦虑的五个原因是:篇章中存在很多的陌生词汇和语法;身心疲惫的状态;陌生的背景知识;限时阅读和学习者对自己阅读速度较慢的担忧。本研究表明维吾尔族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阅读时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鉴于阅读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英语教师应即时了解学生阅读焦虑的情况,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阅读焦虑。为降低英语阅读焦虑产生的消极作用,本研究还向教师提出了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