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角度解读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来源 :南京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jo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言和文化的交流方面,翻译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学翻译也不例外。文学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译入语文学的形成。然而,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最活跃的主体,角色作用尽管没有发生变化,但其地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却从长时期的隐形走向凸显,尤其是在西方的“文化转向”之后,译者的地位问题得到了应有的关注。文学翻译被认为是艺术的再创造,加之实质性的特点—模糊性,使得原本就客观存在的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更加明显。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其在各种因素的约束和限制下在语言和文化间的磋商中的积极主动性。其中,各种因素的约束和限制是通过译者来起作用。通过对翻译实例的分析,本文尝试从文化视角针对翻译的三个层面分析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在第一个层面,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译者选择何种译本以及对译本的必要删改。译者必须考虑原作的意识形态与译入语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否相悖。译者抑或选择具有类似或积极作用的意识形态的原作抑或对原作进行必要的删改,否则,译文将不受欢迎、遭到批判甚至根本没机会出版。在第二个层面,译者的文化立场即译者对待译入语文化和源语文化的态度决定了翻译策略的选择,从而导致译文各异。归化或者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都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第三个层面是语言层面。翻译必然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而译者的美学感悟、语言特点以及目的语读者的文化水平和身份直接影响译文的语言和风格。通过译例分析,本文发现译者的主体性,有意识或下意识地,贯穿翻译的整个过程。
其他文献
「客至鸡斗争」试解与陈无畏老师商榷云南勐腊县勐醒农场中学王录生杜甫《羌村三首·其三》开头四句写道:“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陈无畏老师在《“
目的测定三七的不同溶剂浸提液中总皂苷的含量。方法采用标准曲线法。结果无水甲醇是浸提三七中皂苷类化合物的较理想溶剂,以三七皂苷R1为标准品测得该提取液中总皂苷含量为1
以扬州市宝应县为研究区,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研究区影像进行数据压缩和单波段数据增强,利用灰度共生矩阵分析第一主成分的纹理信息。运用基于CART算法的决策树分类方法,选用
杨慈湖是宋明时期心学派易学承上启下的主要代表人物,上接明道与象山,下启阳明与龙溪,认为易之理即人之心,并惟以人心为主,以个人的自我意识为易道本源,象数事物皆在所略,以
特色农业产业能够有效将生产发展、生活休闲、生态文明融为一体,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是我国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战略部署,是政府着重改善民生、帮助
花岗岩地区遭遇球状风化体(孤石)是困扰广州地铁盾构隧道施工的最大难题。为查明花岗岩地区孤石分布情况和探索探测孤石的有效办法,课题组选择一个已探明孤石平面位置和深度
首先回顾了现代城市步行交通系统的发展,认为未来城市步行交通必将走多元和谐之路。其次通过介绍现代交通系统的多层次内涵拓展,进而解析多元和谐发展的原则,认为宜将人性化
提出了基于模糊控制的TSC无功补偿控制器的设计方法;讨论了无功补偿控制器中使用模糊控制表的设计步骤。通过实验证明,用该控制方法能较好地改进电压质量,控制无功功率范围,
<正>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写一间病房里,因嫉妒导致的一幕悲剧。以嫉妒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古往今来难以尽举,要写得更出色,实属不易。而泰格特却能在一个微型短篇中,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