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古今和歌集》中的梦

来源 :高雪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wang300m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古今和歌集》与《万叶集》、《古今和歌集》齐名,因其重要地位而在在日本诗歌史上并称三大和歌集。其复杂的创作技巧和深奥的审美情趣,在继承以《古今和歌集》为代表的王朝审美意识的同时,展现出了“幽玄”“余情妖艳”的审美世界。本文以《新古今和歌集》中的咏梦和歌为线索,探索潜藏其中的新古今时代的审美意识。首先,前言部分包括提出问题、先行研究和研究目的。“梦”很早就出现在文学作品里,在“记纪”文学中,作为神谕和政治工具的梦的意义有着官方属性。在《万叶集》中,梦作为表达处于恋爱关系中的男女的情感的词语,其内含的意义逐渐被私人化,在从《古今和歌集》到《词花和歌集》的御撰集中,梦类型化为恋歌的专有词。而在《新古今和歌集》中,咏梦歌的比例和类型都呈现出比以往的和歌集更丰富的多样性。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第一章至第三章分析了《新古今和歌集》各部分关于梦的和歌。第一章是对恋歌中的梦的研究。恋歌中的梦承袭了《万叶集》和《古今和歌集》中代表“与恋慕对象相会的另一个现实”、及至《古今和歌集》的时代代表了“短暂”“短暂的幽会”之意,并在《新古今和歌集》的时代中演变成不幸之恋的象征。第二章是对四季歌中的梦的分析。四季歌中的咏梦歌绝大多数是当代歌,与“飘渺”和“寂寥”等引人入胜的审美情景的创造息息相关。其中的“梦”有着“短暂”、“寂寥”和“怀念”等意象,此外还不乏混淆现实与梦境的人生如梦式思考。第三章分析了杂歌、哀伤歌、羁旅歌和宗教歌中的梦。杂歌中的梦,包含了因生活不遇而感怀过往的梦、客观看待现实黑暗的梦和与自然互动的媒介的梦。在哀伤歌中,与亡故之人相会之梦是和与恋慕对象相会之梦同源的典型的梦的形态,而在“如梦般的感觉”和“迷茫之梦”中则能看出《古今和歌集》以来混淆梦境与现实的梦意识。羁旅歌的梦一贯作为抚慰乡愁之物而被吟咏。宗教歌中的梦则表现出强烈的无常感。总的来看,《新古今和歌集》中的梦境已从人们认为的另一重现实世界变为了思想和美学上的抽象概念。从思想层面来说,在《古今和歌集》中萌发出的这种将现实与梦境糅杂在一起的认识已变得更加客观化,从单纯的疑问变为了深入的思考。从审美层面来说,梦与现实或者说世俗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大,借由精心营造的复杂的创作技法而成为美学世界的一个象征。
其他文献
报纸
预测编码理论指出,预测缺陷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各种行为特征的基础。ASD个体的预测缺陷主要表现在目标导向的动作预测受损、利用社会信息的人际预测受损和动作相关的词汇预测受损三个方面,这可能与其听觉刺激的神经反应增强、静息状态下可预测信息减少和参与预测的脑区异常有关。ASD个体的预测缺陷理论解释主要包括贝叶斯理论、HIPPEA理论和PIA假说。未来应进一步整合预测缺陷相关理论,关注ASD个体预测
期刊
报纸
报纸
<正>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福建省市场监管局扎实抓好青年干部理论武装工作,通过开展学习研讨、撰写体会、课题调研等活动,引领广大青年干部带着崇敬、带着感情、带着信仰、带着责任使命,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好深化、内化、转化工作,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从本期起,本刊将摘要刊发部分青年同志“微心得”,
期刊
以科技创新为支点“撬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智能时代教育改革创新的核心议题。科技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以“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统筹规划为指引,以大规模、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自主培养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支点”撬动教育服务能力的提升、教育实践样态的革新、智慧教育生态的重构,以此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能”,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培育“新模式”,为教育可持续发展营造“新
期刊
报纸
<正>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全球视野看,高质量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焦点,也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中普遍面临的实践难题。纵观西方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欧美国家出现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甚至对质量危机的忧虑。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任务更为艰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也深受全球化经济、科技与教育等影响。改革开放以来
期刊
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问题被提出,具有客观的事实依据和现实逻辑,规约着教育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的“三重意识”与逻辑进路。教育问题作为特殊的社会历史范畴,深入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应重点强化主体意识、历史意识和代价意识,由此构成教育质量问题研究中价值—时间—选择三位一体的方法论规范。确证教育质量内涵的本质所是,厘清教育质量评价的现实之困,探寻教育实践质量改进的路径之可能,是推进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问题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课程,也是培养时代新人承担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必然要求,因此,深入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是当务之急。本文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要求为指引,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习近平关于“思想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