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足迹理论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基础资源,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意义重大,但其本身存在着稀缺性和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水资源的消耗量也在不断增大,再加上水污染的加剧,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可用水资源愈发稀缺。稀缺的水资源限制了多种生产过程,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式,如何更准确地掌握水资源利用情况,科学地评价水资源承载力,合理地对水资源进行规划和分配,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了水资源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在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基础上,结合水足迹理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采用综合评价法构建水足迹理论下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指标体系,来对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分析。该方法将凝结在产品生产和贸易流通中的水资源量充分考虑进来,结合区域的可见水资源量,从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出发,来反映区域真实的水资源承载状况。水足迹理论下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相比传统体系,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和真实性,能够切实反映出区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  文章以武汉市为研究区域,对其2004-2013年的水资源系统指标、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指标和水足迹账户进行了分析,运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武汉市规划年度(2020、2030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和需水量进行了预测。根据2004-2013年武汉市的水足迹状况,估算了规划年度的水足迹值。根据规划年度的预测需水量和水足迹估算结果,计算了基于水足迹理论的武汉市水资源承载力综合指标,最后结合前两类指标,对武汉市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武汉市水资源承载力总体处在较好水平,能够较好地支撑规划年度的社会经济发展,但如果水资源可利用量保持低幅增长,规划年度以后,将会出现超载的可能。为避免这种可能的出现,应从虚拟水和实体水两个方面出发来提高水资源的可利用量,进而提高武汉市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虚拟水方面,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贸易流通和改变消费习惯来保护本地水资源;实体水方面,可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开发利用雨洪资源、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和生态恢复力度来实现水资源承载力的提高。
其他文献
随着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防洪非工程化措施正日益成为防洪减灾的趋势。各地相继利用无线通信技术、遥感遥测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建立的水雨情信息采集系统,在防汛工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乡村区域面积广大。“三农”问题是我国新时期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并提出了坚持生产生活生态协同推进的基本原则,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发展,生产上让农业强起来,生活上让农民富起来,生态上让农村美起来,对探寻乡村振兴的路径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山东省日照市叩官镇12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在借鉴
经济增长不仅包括经济增长的数量,还包含经济增长的质量,但在对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的200多年历史中,关注点主要是经济增长的数量,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较偏重经济增长的效率。随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国家、地区、不同产业间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并日趋表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因此城市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