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政治演讲的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分析

来源 :燕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2834886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s)在人们的交际中几乎无处不在,因此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成果丰硕。但是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称谓、定义、特性方面。目前相关研究则以话语标记语的语篇功能为重点,如话语标记语的语篇连贯功能(cohesive function),结构的程序功能(processing function),语篇发展的控制功能(monitoring)等,研究方法一般基于连贯方法,语法—语用法,关联理论法。本文以历届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稿为代表性语料,对表示因果关系、转折关系以及发话者命题态度的三种话语标记语的使用频度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言语行为理论、话语标记语理论、心理认知和社会语言学对政治语篇进行话语标记语语用功能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以下几点: 1.话语标记语尤其是表示发话者命题态度的话语标记语带有很强的发话者的主观态度色彩。 2.不同类型的话语标记语具有不同的语力,且同一类型内部不同的话语标记语的语力强度不尽相同,政治语篇中发话者侧重选择语力强度大的话语标记语引起听众共鸣说服对方。 3.由于不同的话语标记语具有不同的语力且强度不同,话语标记语语力的实现过程同时也是该话语标记语语力干扰或改变听话者初始语境并在原语境基础上形成新的语境的过程。 4.最后,本文总结了影响说话者对话语标记语选择的三个主要因素。交际意图从心理认知的角度回答了其存在根源问题。话语标记语能够表征发话者的认识状态,但命题态度的话语标记语描述的是理想化的认识状态,其他两种标记语则是表征发话者认为是事实的认识状态。政治语篇中发话者的特殊地位进一步决定了对话语标记语的选择。
其他文献
当世界各地的人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不同文化的碰撞和冲突已经不可避免,尤其对商业经济而言更是如此。另外,跨国企业的蓬勃发展也使得经济与文化的关联更为明显地突显出来。这同时也为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观察视野。人们已经不只局限于国家的角度,而是更多地从社会组织的角度来探讨文化的差异。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傲人业绩吸引了西方经济学者的注意力。他们发现了在东方企业中有一种
本文探讨对托尔金笔下的神话产生巨大影响的logos概念在《魔戒》的三个不同版本的中文译本里与中国的“道”之间的对话。分析的文本是该书的开篇诗文“一枚戒指”。分析将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