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9年南北军阀在各方压力下举行了和议,试图用和平方式统一中国,但由于双方矛盾的不可调和,特别是皖系军阀的从中破坏,南北和议无果而终。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思想比较活跃,有了各种各样可以表达民意的报刊、杂志,强大的社会舆论对南北双方影响是巨大的。本文试图以《申报》、《大公报》及<东方杂志》、《每周评论》等为主要资料来源,因为这些报刊杂志或中立、或激进,有助于我们全方面、深入地认识在整个和议过程中舆论所起的作用。
为了说明社会舆论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章节来论述:
绪论,主要说明选题的依据及对选题的解释,并对文中的“南”、“北”做出政治意义上的界定。
第一章介绍南北和议前的国际国内背景,主要对国际上帝国主义国家在战后通过各种方式,对中国施加压力,希望中国实现和平统一,进而维护其利益。国内由于长期战争,社会各界对和平的渴望,报刊杂志对这些做出的报道,让人们认识到和议的出现具有其历史必然性。
第二、三章本章为文章的重点部分,主要通过在和议之前舆论对双方争议的问题的调解,同时刊载人们渴望和平呼声的文章,给双方巨大的压力,促使他们坐在一起。在和议进行的过程中,由于双方互不让步,致使和议中断,在这种情况下,舆论对双方争执的问题进行调节,进而使和议得以恢复。
第四章和议破裂后舆论的反应,主要以北方的代表性杂志《每周评论》为材料来源,来说明舆论对和议失败的反应。
和议尽管最终失败了,但舆论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它为和议的召开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官商民的互动,迫使双方在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有所顾忌,不得不顺应时代的潮流,做出让步,哪怕只是姿态上的让步,从而促进了和议的发生、发展。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尽管舆论的作用不可忽视,但和议还是失败的现实,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打倒列强,除军阀”,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