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沈阳地区三甲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急诊科急性中毒的临床和社会人口学模式,并与之前本地区的相同研究作对比,为本地区急性中毒的抢救和防治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通过电子医院信息系统收集从2012年1月1日到2018年12月31日期间所有急诊科就诊的中毒病例。纳入标准:所有出院诊断为急性中毒的年龄≥11岁的患者。排除标准:(1)年龄<11岁;(2)动物咬伤(蛇,昆虫等);(3)慢性中毒患者;(4)中毒后遗症患者;(5)中毒后复查患者。将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的人口统计数据,包括:年龄,性别,住址,诊断,暴露类型(自杀,滥用,意外,未知),中毒物质(通用名或商品名),住院时长,以及治疗结果录入预制表格。年龄分组:11~19,20~29,30~39,40~49,50~59,60~69,≥70;中毒物质分为药物、农药、酒精、有毒气体、化学物品、食物、其他物质和未知物质;暴露类型分为自杀、滥用、意外和未知。利用Excel 2007和SPSS 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所研究阶段,共有6902条中毒记录符合研究标准而被纳入。其中男性为3231例(46.81%),女性为3671例(53.19%),男女比例为1:1.14。所有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6.2±15.1岁,男性和女性患者各自平均年龄为36.8±15.3岁和35.6±15.7岁。最容易中毒的年龄组为20-29岁年龄组(约占30.1%),其次分别为30-39岁年龄组(约占21.5%)和40-49岁年龄组(约占15.9%)。在这几个年龄组间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χ~2=28.19,p<0.001)。大多数的患者暴露类型被归为自杀性中毒(3835例,55.6%),其次是意外中毒(1499,21.7%)、滥用性中毒(1497,21.7%)和不明原因中毒(71,1.0%)。在自杀性中毒和滥用性中毒之间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即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自杀性中毒,女性为62.3%,男性为37.7%(χ~2=289.14,p<0.001);而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发生滥用性中毒,男性为69.9%,女性为30.1%(χ~2=410.66,p<0.001)。口服是最常见的中毒途径(86.1%)。最常见的四类有毒物质按组别依次为治疗性药物、农药、酒精以及气体;849例(12.3%)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毒物质。就具体物质而言,酒精、百草枯、CO和镇静催眠药是最常见的中毒物质。百草枯和镇静催眠药分别是农药组和药物组最常见的中毒物质。农药中毒发生率最高的季节为夏季而气体中毒最常见的季节为冬季。7年间中毒死亡患者人数为93例,病死率约为1.3%。结论:2012年到2018年间,总体中毒人数呈下降趋势,百草枯和镇静催眠药在本组中毒所占比例逐渐下降;而其他类型农药(除草剂)和抗精神病药所占比例逐渐上升。本地区的急性中毒特征与十年前相比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