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重庆地区儿童伤寒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总结出儿童伤寒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1993年~2008年住院的125例儿童伤寒病例资料,从流行特征、临床表现、并发症、辅助检查、以及治疗和预后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993年~2008年每年均有散发病例。发病年龄3月~14岁,76/125例(60.8%)为5~12岁。全年均见发病,77/125例(61.6%)发生于夏秋季。2.52/125例(41.6%)以发热待查入院;23/125例(18.4%)诊断为伤寒;10/125例(8.0%)诊断为沙门氏菌感染;40/125例(32.0%)被误诊为其他疾病。3.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124/125例,99.2%)、肝肿大(91/125例,72.8%)、脾肿大(65/125例,52.0%)、消化道表现(103/125例,82.4%)和呼吸道表现(71/125例,56.8%)。婴幼儿腹泻和咳嗽较多见,而3岁以上儿童肝肿大较多见。表情淡漠、相对缓脉和玫瑰疹分别为36/125例(28.8%)、8/125例(6.4%)和8/125例(6.4%),三者仅见于3岁以上儿童。4.80/125例(64.0%)出现并发症,较常见的是中毒性肝炎(49/125例,39.2%)和中毒性心肌炎(28/125例,22.4%)。婴幼儿并发肺炎和中毒性心肌炎较多见,而3岁以上儿童并发中毒性肝炎较多见。5.97/125例(77.6%)外周血白细胞在正常范围,16/125例(12.8%)白细胞减少。28/33例(84.8%)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85/125例(68.0%)存在贫血,其中84/85例(98.8%)为轻中度贫血。细菌培养总阳性率为77.0%(94/122例),血培养阳性率较高(75/110例,68.2%),在病程第1、2、3周分别为86.7%(39/45例)、54.7%(29/53例)、32.0%(8/25例)。骨髓培养和大便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55.0%(22/40例)和7.4%(5/68例)。肥达反应的阳性率为42.7%(50/117例),其中有27例细菌培养阴性的患儿肥达反应为阳性。6.临床分离株药物敏感试验:泰能31/31例、头孢吡肟26/26例、头孢他啶33/33例、左氧氟沙星6/6例和环丙沙星49/49例均敏感;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和头孢哌酮分别有14/15例(93.3%)、62/64例(96.9%)和10/15例(66.7%)敏感;丁胺卡那霉素、诺氟沙星、氯霉素和氨苄青霉素分别有36/60例(60.0%)、29/43例(67.4%)、27/36例(75.0%)和43/58例(74.1%)敏感。2000年~2008年头孢哌酮、诺氟沙星和丁胺卡那霉素的敏感率较90年代明显下降,而氯霉素和氨苄青霉素的敏感率反而上升。7.临床治疗效果:头孢曲松联合环丙沙星治疗8/8例(100%)均有效;头孢噻肟联合环丙沙星治疗10/12例(83.3%)有效;头孢噻肟联合丁胺卡那霉素治疗3/8例(37.5%)有效;环丙沙星联合丁胺卡那霉素治疗17/20(85.0%)有效;单用环丙沙星治疗23/25例(92.0%)有效;单用氧氟沙星治疗4/4例(100%)均有效;氯霉素治疗2/3(66.7%)有效。疗效欠佳者根据药敏结果换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后效果良好。8.125例患儿住院时间为1~25天。101例痊愈出院,22例经治疗后好转出院,2例死亡。结论:1.重庆地区儿童伤寒的病例少,呈散发状态。5~12岁的儿童好发,夏秋季多见。2.儿童伤寒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以发热、肝脾大、消化道和呼吸道表现为主,婴幼儿消化道和呼吸道表现较多见,年长儿肝肿大较多见。表情淡漠不典型,相对缓脉和玫瑰疹少见,且三者仅见于年长儿。3.儿童伤寒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较常见的是中毒性肝炎和中毒性心肌炎。婴幼儿并发肺炎和中毒性心肌炎较多见,年长儿并发中毒性肝炎较多见。4.儿童伤寒的白细胞多在正常范围,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是重要特点。贫血较多见,多为轻中度贫血。血培养仍是伤寒诊断的金标准,肥达反应阳性率低,但对于细菌培养阴性者仍有重要意义。5.在重庆地区第3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仍是治疗儿童伤寒的敏感药物,应作为一线药物。氯霉素的敏感率较90年代升高,可作为治疗儿童伤寒的二线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