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本院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的临床分布和院内感染情况,对出现爆发流行的病区进行 CRE耐药机制的研究和流行病学描述。为掌握我院 CRE流行的一手资料,为针对性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2015年至2016年在本院收集非重复CRE菌株55株。通过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分布特征和耐药谱,使用改良 Hodge试验检测其是否产碳青霉烯酶;使用 PCR引物扩增并通过采用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序验证耐药基因;对MHT试验和PCR检测碳青霉烯酶的结果符合程度使用四格表配对T检验和κ系数分析进行统计学检验;对其中出现发生爆发流行的病区的CRE菌株,使用ERIC-PCR和MLST分型技术研究各个菌株之间的同源性;使用质粒接合试验研究其耐药基因扩散机制;PBRT技术研究其质粒的同源性。 结果: 对全院两年收集的CRE菌株分析发现:本院CRE菌株以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为主。主要检出科室为新生儿科。标本类型以痰、尿为主。分离出CRE的主要患者为新生儿和>60岁的老年患者。平均住院时间41天。大部分患者能通过治疗达到好转甚至治愈。2015年检出CRE9株,主要集中在第二季度。2016年检出CRE36株,主要集中在第四季度。β内酰胺类耐抗生素药率>95%。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率<60%。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80%。MHT试验阳性率90.9%。碳青霉烯酶基因扩增以NDM为主,KPC、VIM、IMP阳性菌株各1株,另有10株CRE未检出碳青霉烯酶基因。ESBLs基因扩增结果为TEM阳性47株,SHV阳性44株。可移动性基因元件扩增IntI阳性40株。MHT试验和PCR扩增试验比较,McNemar检验结果为P=0.063,κ一致性系数为0.621,P<0.001,表明两种检验方法在检测碳青霉烯酶上存在一致性。对新生儿病区收集的35株CRE分析发现:新生儿病区检出CRE为阴沟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临床诊断以新生儿肺炎为主。70.6%的CRE引起感染。上半年主要检出阴沟肠杆菌,下半年仅检出肺炎克雷伯菌。本病区CRE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95%,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为0%。氨基糖胺类抗生素耐药率<4%,与全院的结果明显不同。所有菌株均NDM和TEM和Int I阳性,SHV阳性34株(C5阴性)。ERIC电泳显示阴沟肠杆菌属于同一个组,MLST分型ST757。则肺炎克雷伯菌可以分为三个组,分别归属为ST105,ST347和ST1547,并以ST1547型菌株为主。NDM基因成功地从35株CRE菌株上转移至大肠埃希菌J53上,并表现出耐碳青霉烯类的性状。所有CRE和接合菌株均检出IncP质粒。 结论: ⑴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是本院的主要流行菌株;⑵患者普遍身体状况差;⑶本院CRE感染大部分病人治疗效果较好;⑷本院CRE主要碳青霉烯酶为NDM型酶;⑸MHT试验和PCR耐药基因扩增结果一致性程度较高,两种方法可在实践中结合使用,发挥各自优点;⑹新生儿病区2016年出现CRE的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传播方式以单克隆垂直传播为主,对于检出CRE的患者需严格执行床边隔离;⑺新生儿病区大部分CRE为感染病例,在临床实践中需对定植和感染加以区分;⑻水平传播可能通过携带NDM基因的IncP质粒进行;⑼CRE的环境定植会成为院内感染的传染源,需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