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一臣《苏门啸》杂剧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peng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末傅一臣的杂剧集《苏门啸》,包含12本剧作,全部取材于拟话本小说《拍案惊奇》。这些剧作以“骗局”为中心构架故事内容,以维护封建礼教为主要目的,强调剧本创作的“戏剧性”,在明末清初戏曲创作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但囿于其存本稀见,傅一臣与其仅存的《苏门啸》杂剧研究非常薄弱,成果仍停留在题材演变阶段。本论文在对《苏门啸》进行点校的基础上,就其剧作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主要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总结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说明《苏门啸》杂剧的研究存在很多空白点,诸如尚未出现一篇论文对其做全面的研究、涉及到该杂剧的研究时浅尝辄止等。同时,对论文写作中涉及的“改编”“互文性”“符号学”等理论知识进行界定。第一章分析《苏门啸》12剧中讲述的各种“骗局”故事,这些故事还原了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反映了教化劝诫、因果报应等多种思想内涵。本章还将《拍案惊奇》与《苏门啸》做了对比研究,为小说与戏曲关系的研究增添新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傅一臣的戏剧观念。第二章观照其他南杂剧作品,探讨《苏门啸》在外部体例形态上的新颖之处,诸如出目名称整齐、开场形式独特、南北曲牌宫调混用等等。旨在说明傅一臣为革新传统戏曲创作、规范戏曲形式做出了不懈努力。第三章分析《苏门啸》在内部叙事结构上与《拍案惊奇》的异同,具体表现在叙事情节、叙事视角、叙事时空三方面。傅一臣在改编过程中完成了小说与戏曲的完美转换,《苏门啸》作为一种表演艺术,与小说有着艺术本体上的差别。第四章论述脚色制下傅一臣对人物形象的重塑,他灵活地为原作人物设置脚色行当,运用谐音法更改原作人物名字,追求人物形象的立体化,不遗余力地表现人物的真实情感。以上均说明剧作家在戏曲人物塑造方面做出了全方位的尝试。第五章就《苏门啸》杂剧的舞台表演以及舞台布景进行探讨。插科打诨表演的增加、宾白叙事的情景化、舞台布景的丰富等等,反映了晚明戏曲创作重视舞台效果的“戏剧化”倾向,说明《苏门啸》杂剧代表了当时戏曲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结语部分认为《苏门啸》杂剧反映了傅一臣独特的改编标准与审美倾向,应得到学界的充分关注。文末附录一为《苏门啸》杂剧与拟话本小说《拍案惊奇》的对比,以表格的形式展现二者在结构、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的不同。附录二为笔者点校后的《苏门啸》杂剧全文。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各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正经历着一系列的变化。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决策者认识到,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有序、高效运行的微观基础。
我国一直缺乏全国性的未成年人人体尺寸数据,也缺乏服装设计用的人台。鉴于此,科技部于2003年开展第一次全国未成年人人体尺寸调查工作,其目的就是要构建我国未成年人人体尺
蛋清蛋白质是食物中最理想的优质蛋白质,其氨基酸组成非常适合人体需要,但由于蛋清蛋白质受热易凝固且粘度大等性质,使它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范围受到了限制。随着生物技术的
大黄鱼由于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加之价格较高且销量较大,在我国水产养殖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大黄鱼主要养殖区在福建近海,大部分是以冰鲜原条鱼的形式流通。研究生产过程
香稻,以其香味浓郁,营养价值高的特点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世界各主要香稻生产国对香稻的研究及开发极为重视。其中香稻香味的鉴定是人们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随着分析手
社会观护制度产生、兴起于先进的刑事司法理念,现逐渐应用到民事领域特别是未成年人民事案件的审理之中,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推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向纵深发展。但该制度在我国
制糖工业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工业,在2006年我国食糖产量就稳居世界第四位。云南作为产糖大省,制糖企业多,从业人员多,制糖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煮糖结晶是制糖生产
随着全球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服装制造业如何适应以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高质量、低成本为特点的市场快速反应需求,已成为现代服装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
目的观察中药汽疗仪结合中药方剂治疗不同中医证型的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为中药汽疗法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方法本次观察对象为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
自贸区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的构建,对促进投资贸易的便利化具有积极的意义。当前,四川自贸区投资争端解决途径的不断探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自贸区内设立了仲裁的分支机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