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云南黄连(C.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药材依次习称“味连”、“雅连”、“云连”。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为中医临床常用药物,多用于热毒证的治疗。热毒证与内毒素血症临床症状相似。目前,黄连的质量评价多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生物碱进行含量测定、建立化学指纹图谱以及生物热效应评价法等。这些方法凭借对指标成分含量测定结果或黄连抗菌效果来评价黄连的质量,对黄连质量控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上述方法尚不能对黄连进行全成分的整体研究。目的:开展不同产地黄连体外抗内毒素活性比较、1H-NMR定量分析及指纹图谱分析,初步探索黄连有效组分与药效的关系。方法:1 1H-NMR内标法测定盐酸小檗碱含量用核磁共振仪,以氘代甲醇为溶剂、2,4-二硝基甲苯为内标的条件下采集盐酸小檗碱的氢谱,以化学位移分别在δ6.13ppm和δ8.45ppm盐酸小檗碱单峰和2,4-DNT的双二重峰作为定量峰,测定盐酸小檗碱的含量。2黄连1H-NMR指纹图谱分析对不同产地黄连样品进行1H-NMR指纹图谱初步研究,采用相似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建立黄连药材1H-NMR指纹图谱。3黄连体外抗内毒素活性试验采用动态浊度法,对不同产地的黄连甲醇提取物进行体外抗内毒素活性比较研究。4黄连1H-NMR指纹图谱与体外抗内毒素活性的相关性分析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双变量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学方法,探索黄连药材化学组分与药理活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在含量测定中,重复性实验的RSD为1.79%(n=6)氢核磁共振内标法测定三批盐酸小檗碱含量分别为88.55%、88.74%、88.59%。2氢核磁共振建立了不同产地的黄连药材指纹图谱,经数据分析,峨眉、洪雅的味连样品与其它产地的样品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主成分分析的载荷图看出,引起差异的主要是生物碱类成分。3对不同产地的黄连提取物进行不同浓度的稀释,其体外抗内毒素活性有一定的差异。在稀释度为1/128时即终浓度为0.63mg/mL,大量黄连样品均具有抗内毒素活性。不同产地黄连提取物的抗内毒素活性比较结果表明,峨眉、洪雅产地的样品的抗内毒素活性强于其他产地。4经过多元相关分析表明,黄连药材中的化学成分与抗内毒素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黄连中的生物碱类成分可能为黄连体外抗内毒素的药效物质基础。结论:1 1H-NMR内标法进行含量测定,具有不需对照品、快速、专属、简单的特点,可用于盐酸小檗碱原料药的质量控制和质量标准的完善。2黄连的甲醇提取物体外抗内毒素活性较强,且不同产地抗内毒素活性有一定的差异。3峨眉、洪雅的黄连样品与其它产地样品的1H-NMR指纹图谱具有一定的差异,且抗内毒素活性强于其它产地,与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记载的:“今虽吴、蜀皆有(黄连),惟以雅州、眉州为良”有相合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