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竹玲球作为土家族特有的文化符号,研究其传承路径有助于土家族这一体育文化的推广。本研究以土家族竹铃球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在重庆市石柱县范围内立足石柱民族中学为个案,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个案研究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文化学、文化人类学等跨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对土家族竹铃球文化的传承路径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竹铃球发源于武陵山区,起源于土家人民生产劳动之中,在土家“女儿会”成为了土家青年男女传情达意的信物,并逐渐成为了土家人民休闲娱乐的体育活动。2.竹铃球主要流传地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石柱民族中学的竹铃球教练与竹铃球队一直承担着传承竹铃球的任务;该竹铃球队近二十年来一直活跃于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并经历了探索期、发展期和后发展时期三个阶段。3.竹铃球具有以下文化特征:物质层面——表达出了土家人善于利用自然、对艺术美的追求与竹铃球运动所具有的独特的经济性、审美性与民族性;行为层面——表达出了土家人善于合作、不畏困难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与竹铃球运动所带来的健身性与观赏性;制度层面——表达出土家人遵守规则并善于创造规则的智慧与竹铃球运动的包容性、创造性与娱乐性;精神层面——表达出土家人自然、洒脱和质朴的精神品质与竹铃球运动带来的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4.基于对竹铃球的传承人、传承途径与传播方式、场地器材建设及革新情况、政府采取的保护措施与宣传力度等几个方面的研究,发现竹铃球文化目前主要的传承途径为学校教育传承和民运会传承两方面,但存在传承人群兼职化与校园断层化、传承途径和传播方式单一化、器材与规则缺乏大众化、政策落实不完善化等传承问题。5.针对竹铃球文化传承现状与困境,本研究提出了五条传承路径:一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生态旅游传承路径;二是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媒体传承路径;三是健康中国战略下的全民健身传承路径;四是共生模式下的教育传承路径;五是文化自信下的体育竞技化传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