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电致磷光技术因其能够充分利用单线态与三线态激子共同发光而受到广泛关注,但红色磷光材料由于其带隙窄,配体问电子轨道相互作用强,导致材料发光效率不高。本文针对红色电致发光器件的效率问题,利用一系列新型高效红色磷光材料——(pbt)2Ir(acac)衍生物掺杂荧光材料形成主客体结构,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新型材料与不同主体材料掺杂对器件性能的影响;新型材料电致发光器件中各功能层的厚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主客体掺杂浓度变化对新型材料光物理特性的影响;主客体掺杂浓度变化对新型材料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本论文分为6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了有机电致发光与电致磷光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发展情况,并对(pbt)2Ir(acac)及其新型衍生物的材料基本特性进行简要介绍,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有机电致磷光器件的制备与表征方法,第三章、第四章与第五章重点针对以上四个方面问题进行研究,第六章是结论。(1)利用其中一种新型材料Ir0分别掺杂三种不同的主体材料CBP、PVK和TAZ制作成发光层,研究它们在器件结构ITO/PEDOT:PSS/EML/BCP/Alq3/LiF/Al中的电致发光特性,发现主体材料为CBP时器件效率较高,因而比较适合作为该系列新型材料的主体材料。(2)利用Ir0掺杂CBP形成主客体结构发光层,分别研究了器件在发光层、空穴阻挡层以及电子传输层厚度变化时的电致发光特性,分析并寻找有助于器件效率提高的各功能层膜厚。(3)为了对新型材料主客体结构电致发光特性有一个初步的预测,我们对每种材料以不同浓度掺杂CBP时固体薄膜的稳态光致发光(PL)特性、瞬态发光寿命(Lifetime)与时间分辨光谱(TRES)进行研究,判断材料发光的组成,并分析掺杂浓度的改变对体系内发光过程的影响。(4)将每种新型材料分别与主体材料CBP进行不同浓度的掺杂,形成的主客体结构作为发光层,而后利用上文中优化的器件结构制作成电致发光器件并研究其光电特性,分析掺杂浓度对器件发光过程的影响,并得到掺杂浓度在10%左右时器件效率最高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