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鲁造山带内多期部分熔融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b158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部分熔融作用是贯穿碰撞造山带板片俯冲、折返和造山带垮塌各阶段的重要地质过程,其产生的熔流体可强烈改变地壳的流变学性质,触发和促使深俯冲板片折返,促进元素迁移和地壳分异,并引发壳幔相互作用和造山带垮塌。因此,研究部分熔融作用是解译造山带复杂演化过程的关键切入点之一。然而,由于后期构造变形、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叠加,部分熔融作用证据易被抹除。此外,即使在同一造山带中,不同板片位置部分熔融的时间、温压条件、尺度、机制和熔体成分亦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准确解析造山带内多期部分熔融作用的证据、时限、机制和源区以及熔体成分,仍需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并对比不同实例。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出露最好的超高压变质带之一,大别-苏鲁造山带已成为研究碰撞造山带内熔流体活动的天然实验室。带内完好地保存多类型、多期次部分熔融产物,为深入研究碰撞造山带内多期部分熔融作用提供了便利条件。本论文运用高精度构造-岩石野外填图、岩相学、显微构造、锆石年代学和全岩主微量-同位素地球化学等多种分析方法对苏鲁造山带桃行和海阳所两个地体内的部分熔融产物进行系统研究:在桃行识别出首例赋存于超高压榴辉岩的原位浅色体囊,并限定榴辉岩部分熔融时间和初始熔体成分,提出榴辉岩部分熔融由绿辉石分解主导的新机制,为完善榴辉岩部分熔融理论提供关键数据;探明了海阳所地体内多期部分熔融事件的时间和机制,进而厘清海阳所地体长期处于争论的地质演化历史和大地构造属性。近期相关研究已很好地阐述超高压榴辉岩内熔流体的产生、演化和结晶等科学问题。然而,由于后期熔体迁移混合、结晶分异、熔体抽离以及退变质过程的叠加,准确限定天然榴辉岩中初始熔体成分和熔融机制依然面临挑战。而在经历部分熔融的桃行榴辉岩内新发现的原位浅色体囊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契机。桃行榴辉岩部分熔融的岩相学证据包括:(1)斜长石细脉沿矿物颗粒边界分布,围绕多硅白云母、石英和黝帘石等矿物生长,并在三联点位置呈现极小的二面角;(2)由斜长石、自形角闪石及少量的钾长石和绿帘石组成的原位浅色体囊保存于大颗粒石榴石、黝帘石和绿辉石等矿物围限的区域。细粒残余绿辉石(硬玉分子含量为25–45 mol%)散布于浅色体囊中,与榴辉岩中大颗粒绿辉石(硬玉分子含量为39–56 mol%)相比,硬玉分子含量明显下降。上述现象表明熔融反应由绿辉石分解主导。基于子矿物成分和相应体积百分比,本论文估算了47个原位浅色体囊的主量元素成分和14个浅色体囊的微量元素成分,结果显示:浅色体囊具有中等的Si O2(57.48–65.71 wt%),高的Na2O(6.73–9.48 wt%)、Al2O3(19.31–22.50 wt%)以及相对低的Fe2O3T(0.07–4.09 wt%)、Mg O(0–5.31 wt%)、Ca O(2.11–5.22 wt%)、K2O(0.12–1.33 wt%)和Ti O2(0.01–0.20 wt%)含量;浅色体囊与基质中大颗粒绿辉石具有相似的微量组成,在经原始地幔标准化的微量元素蛛网图中均表现出大离子亲石元素、U、Pb、Zr、Hf和Ti富集而Th和Ta亏损特征。浅色体囊的微量元素配分特征和较高的Na2O含量均佐证绿辉石分解主导了部分熔融反应。通过地质温压计限定的P–T轨迹显示,超高压榴辉岩发生绿辉石分解部分熔融的温压条件为1.2–1.6 GPa和690–780℃;随后熔体穿越湿固相线时(0.8–1.1 GPa;530–650℃)冷却结晶。通过SS-LASS锆石测年技术对2个含浅色体囊的榴辉岩样品的锆石边部进行定年,获得的加权平均年龄为215 Ma,这些锆石边部结晶温度(567–639℃)与浅色体囊结晶温度近似,表明浅色体囊结晶时间约为215 Ma。由于复杂的变质和构造演化历史,位于苏鲁造山带内的海阳所地体,其来源于扬子还是华北克拉通仍存在争议。海阳所地体主要由一起经历多期褶皱变形的花岗质片麻岩和变基性岩组成,其中花岗质片麻岩赋存沿面理顺层分布的浅色体细脉;晚期未发生褶皱的浅色花岗岩脉切穿了上述岩性单元。CL图像显示花岗质片麻岩和浅色体的锆石大多发育具振荡环带的核部和发光较亮的增生边,部分锆石具有发光较暗的核部或幔部。于具振荡环带锆石核部获得2.86–2.68 Ga的谐和207Pb/206Pb年龄。发光较暗和较亮锆石区域得到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817–1812 Ma。其中,发光较暗锆石区域具有平坦的重稀土配分、低Th/U比值和较高的结晶温度(829–875°C);而发光较亮边部表现出陡峭的重稀土配分、较高的Th/U比值和结晶温度(859–880°C)。锆石发光较暗和较亮锆石区域的εHf(t=1813 Ma)为-18.3~-10.8,这些锆石区域与具振荡环带核部在锆石内Hf同位素演化线上(176Lu/177Hf=0.001)。上述数据表明花岗质片麻岩在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叠加过程中发生部分熔融,熔体顺面理迁移汇聚并结晶为浅色体。花岗质片麻岩年代学数据所反映的地质历史与胶北地体相似,指示在并置苏鲁造山带之前海阳所地体归属于华北克拉通。变基性岩中部分锆石呈现出核-边结构,此外还有一些新生颗粒。其中,锆石核部具跨度较大的207Pb/206Pb年龄(1866–1726 Ma),并呈现变化的重稀土配分;边部和新生锆石颗粒表现出典型岩浆锆石的稀土配分特征,其加权平均年龄为825 Ma。因此,变基性岩原岩于825 Ma侵位至花岗质片麻岩中,而古元古代锆石核部为岩浆上升过程于围岩中捕获。浅色花岗岩脉中的锆石具有核-幔-边结构。继承锆石核部具776–701 Ma的谐和206Pb/238U年龄,与苏鲁造山带内的花岗质片麻岩原岩年龄一致。锆石增生幔部和边部的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20 Ma和162 Ma,二者均赋存多相固体包裹体且呈现陡峭的重稀土配分、Ce正异常和Eu负异常,表明其结晶于熔体,分别记录了深俯冲板片折返和苏鲁造山带垮塌阶段的部分熔融作用;此外,浅色花岗岩脉Sr–Nd同位素组成表明其部分熔融的源区为苏鲁造山带内的花岗质片麻岩。综上所述,海阳所地体早期地质演化历史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的胶北地体相似,基性岩浆岩于825 Ma侵位至花岗质片麻岩内,在三叠纪扬子与华北克拉通碰撞期间海阳所地体卷入俯冲隧道并发生褶皱变形,随后并置到苏鲁造山带中。这些研究表明,在大陆碰撞过程中,上盘地壳亦可卷入俯冲隧道,发生强烈褶皱变形,而后折返并剥露至地表。综合前人和本论文对苏鲁造山带多期部分熔融作用相关研究成果,提出苏鲁造山带演化模式:1)在碰撞过程中(~240 Ma),华北克拉通东南缘亦卷入到俯冲隧道,发生强烈构造变形。而深俯冲扬子地壳局部富水,促使极少量岩石发生水饱和熔融;2)在深俯冲板片折返过程中(~220 Ma),超高压地体中片麻岩普遍经历部分熔融作用并形成混合岩和同折返岩浆岩。由于全岩组成、P–T轨迹和含水量存在差异,苏鲁造山带中榴辉岩部分熔融过程由不同机制主导(如含水矿物脱水熔融;名义无水矿物脱羟基形成的超临界流体分异;绿辉石分解熔融)。而被卷入至俯冲隧道的华北克拉通东南缘地壳亦折返并构造叠覆于苏鲁地体之上,在随后的漫长地质历史中被逐步风化剥蚀,仅少量华北克拉通地壳残余仍保存于苏鲁造山带中;3)在碰撞后阶段(~160 Ma),受太平洋板块俯冲至东亚大陆之下的影响,苏鲁造山带中的地壳开始活化,随后发生广泛的部分熔融作用,在苏鲁造山带北部和胶北地体形成大规模晚侏罗世岩浆岩体。该期部分熔融作用表明苏鲁地体可能已处于造山带伸展垮塌初始阶段。
其他文献
莫扎特的音乐作品淳朴优美,在演奏方面又具有多变灵动等特点。文章主要分析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写作特点及演奏风格,探究其音乐作品当中的音色、触键速度、力度、和装饰音等。
弗洛姆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其理论体系独创一格,给人类以借鉴的意义.
系统介绍了目前炼油废碱液主要处理方法的原理、优点和不足,揭示了炼油废碱液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及相关技术途径,最后针对炼厂在减少炼油废碱液排放总量、炼油废碱液处理工艺
<正>目前,我国大多数建筑企业仍采用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其内部一些制度与流程也是"粗线条"的,绩效管理体系不规范、缺乏科学性。绩效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行之有效的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是一种常见但易被忽视的疾病,是由于某些原因引起上呼吸道阻塞而出现睡眠呼吸暂停并伴有缺氧、鼾声、白天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信息安全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传统的密码、钥匙等方式已然不再适应于所有场合。在越来越高的信息安全要求的驱使下,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成为移动支付、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突破点。在所有的技术当中指纹识别技术的应用最为广泛也最被人们所接受,然而传统的指纹采集技术仍然有着一些缺陷,而三维指纹采集技术有着不使指纹形变、特征信息更多、无公共卫生风险等优点,因此三维指纹采集的研究就成了指纹采集技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政府干预住房市场的国家,早在1919年颁布的《住房和城镇规划法》中就明确规定居民住房问题为公共事务,政府对此负有义务。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改进,英国的
在我国,尽管信息技术行业发展的时间较其他发达国家要晚一些,但伴随着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机遇,我国信息技术产业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伴随着我国不
在论文书写的过程中,我国突然爆发了新冠肺炎,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我们日常生活的节奏。根据新闻报道,此次新冠肺炎中老年人患病和死亡的风险最大,这也反映了我国老年健康教育的薄弱。老年大学作为老年教育的重要阵地,理应担负起老年健康教育的社会责任。本文以S老年大学为个案,通过参与式观察、访谈、问卷调查和从材料收集获取研究的主要材料,旨在以健康素养为视角分析老年大学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情况。论文包括六大部分
目的比较循证护理与预见性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急救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0例,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预见性护理,研究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