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渭河下游洪泛区由于频繁的洪涝灾害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使得土地风险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制约了渭河流域下游洪泛区的经济发展。本次研究借助风险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传统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和流域减灾研究之间建立联系,探索土地利用方式与洪涝灾害之间的响应驱动(抵制)机制。通过对流域近10多年来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洪涝灾害演变规律的系统分析,进行洪泛区土地风险评估及区划,从而在调整流域土地利用结构与格局、改造孕灾环境、降低致灾因子风险、调整水利工程减灾措施的空间分布、优化承灾体脆弱性、提高防灾能力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得到如下结论: (1)洪泛区由于所处位置的特殊性,土地利用变化、洪涝灾害及其所引发的河道变迁等均成为土地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 (2)通过对洪泛区1989~2000年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的计算分析,得到如下结论:①汇流区建设用地、草地、盐碱地、裸地、林地和园地的面积在增加,而耕地和水域的面积在减少;土地盐碱化形势依旧严峻;河边耕地转化为草地、水域、盐碱地、裸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比较大。②景观指数变化特征说明耕地和林地的异质性和破碎度均有所降低,而建设用地则相反;草地、盐碱地和水域的各项指数波动性较大,景观变化较为剧烈。 (3)本文采用一维圣维南方程对渭河下游临潼(渭淤26断面)至潼关段的洪水演进过程进行模拟,借鉴了空气动力学的部分算法、应用TVD格式求解基本方程,同时,采用了适合于多泥沙河流的泥沙运动基本方程及相关参数。得到如下结论:①以近100年来洪峰最大值所在的1981年渭河下游洪涝灾害灾情进行模型验证,演算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相比,误差相对较小,模型的选择和参数的确定是基本上合理的。②分别对研究区“81”型、“54”型、“33”型百年及五十年一遇四种频率洪水演进过程进行模拟计算,求得洪泛区的淹没范围、淹没水深、持续时间、流速上涨速率、推进速度等诸多洪水要素。③通过把本次研究中“33”型百年及五十年一遇洪水的计算结果与黄委会1988年提出的渭河水面线数值、陕西省水利厅1996年提出的水面线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说明本文的计算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