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神经细胞极为有限的再生能力,因此神经移植治疗被认为是治疗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理想方法。随着体细胞克隆技术和干细胞技术的突破性发展,由此提出了治疗性克隆。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得到具有自身遗传信息的神经干细胞或神经细胞,从而避免异体间细胞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等诸多问题,因此治疗性克隆将成为神经移植治疗富有前景的种子细胞来源途径。 尽管治疗性克隆在医学领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克隆效率低下明显制约其发展。影响克隆效率的因素很多,对于治疗性克隆而言,其供体细胞来源受取材部位、病人年龄等方面的限制,因此供体细胞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治疗性克隆中核移植技术采用的方法来源于动物克隆的成功经验,供体细胞的选择也是如此。迄今为止已有多种体细胞用于动物克隆和治疗性克隆的研究,但究竟什么样的供体细胞最适合用于动物克隆和治疗性克隆目前尚无相关报道。除了目前较为公认的G0/G1期细胞能提高克隆效率外,还有研究认为克隆效率和核供体细胞分化程度明显相关,分化程度越低,克隆效率越高。对克隆动物端粒的研究发现核供体细胞的端粒长度影响了其核移植后代端粒长度的变化。因此分化程度低,端粒长度长而且容易获得的细胞可能是治疗性克隆中较为理想的核供体细胞。 端粒酶活性表达不仅是细胞维持端粒长度的基础,也是细胞分化程度的一种标志。本课题以端粒酶活性作为筛选指标,首先选取治疗性克隆中核供体细胞的主要来源组织——皮肤、肌肉、骨髓,以睾丸组织为参照,同时观察了神经移植中可能的供体细胞来源——脑组织。采用PCR-ELISA法检测不同年龄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