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当代意义和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已初露端倪。随着公民社会的兴起,党联系群众的主体、客体、内容和方法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过去那种依靠作风建设、政治动员、宣传教育等来保证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做法,显然无法适应公民社会的发展,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没有制度机制的保证,党联系群众的效果只能是短期的,而不是长效的。因此,在公民社会成长的大环境下,我们必须创新党联系群众的机制。本文在梳理中外学者对公民社会定义的基础之上,认为中国语境下的公民社会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公民因利益需要而结成的联合。通过考察公民社会在中国的演变,将当代中国的公民社会的特点归纳为“非自发性”、“官民双重性”、“大而弱”三个方面;当前我国的公民社会虽然还具有某种过渡性特征,还远未成熟,但是,我国公民社会的蓬勃兴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给党联系群众带来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群众公民意识的不断增强,扩大了党群关系的政治基础;公民社会的监督和制约作用,有利于党更好地维护群众利益;公民社会组织开辟了党联系群众的新渠道,成为党的好帮手;网络公共空间的出现,为党联系群众带来了新机遇;另一方面,政治文化的嬗变,为党联系群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民社会组织的兴起,使党联系群众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公共空间的迅速扩张,对党的基本功能提出了挑战。面对公民社会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联系群众的机制创新:一是建立科学完善的党内治理机制;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表达和利益整合机制;三是建立科学完善的公民教育机制和崇尚宽容的公民文化氛围;四是积极探索培育和引导公民社会组织发展的有效机制;五是积极探索引导公共舆论健康发展的有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