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金融理论传承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自然选择的进化思想,是在投资者完全理性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研究了投资者在最优投资组合决策和资本市场均衡状态下,各种证券价格是如何决定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效市场假说受到了学术界和现实的双重挑战。理想的模型似乎在越来越多的现实检验中出现了问题,以有效市场假说和理性人假设为前提的传统标准金融理论无法解释金融市场大量的异常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行为金融学通过实验手段,从人类决策行为的非理性角度出发,对市场有效性假说提出质疑。其基本结论是:证券的市场价格并不只是由证券自身包含的一些内在因素决定,很大程度上受到各参与主体行为的影响。行为金融理论发展至今,较为成熟的同时也是最受关注的论点之一,就是市场反应偏差,也就是所谓的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和反应过度(Overreaction)。反应偏差是相对于正常反应而言,正常反应是指人们对事物的预期将依据到来的信息而改变,其改变的原则是依据贝叶斯法则。证券价格对新信息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是衡量市场效率的关键,如果价格迅速对信息做出准确的反应,简单地说,这个市场就是有效的,否则,价格就存在反应偏差,这种市场通常也是低效的。大量的研究也分别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分别对A股总量变动而导致的股价效应进行研究,并在传统金融理论的框架下对此类现象进行解释,但均未能给出完全的回答。目前国内对由于A股总量变动而引起的股价效应及反应偏差的研究不是非常多,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是否存在股价效应,以及产生正的或负的股价效应的原因。本文主要是在行为金融范式下,采用事件研究法,对A股总量变动而引起的股价效应及反应偏差的进行研究,进一步引入反应偏差度这一概念,利用扩展的DSSW模型,给出了反应偏差度的理论公式,同时也给出了通过超额累积收益率(CAR)来计算反应偏差度的方法,分析了反应偏差程度的演变规律。我们利用1998年——2004年A股总量变动的公司作为样本考察公告日前后股价变化的情况,对于股权再融资公告存在明显的负的股价效应,股票股利公告存在明显的正的股价效应,并且股价对公告信息有提前反应。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两类事件的公告还存在反应偏差,反应偏差均表现为反应过度(Over-Reaction),同时通过对反应偏差度的计算后,发现应偏差度呈现下降趋势,但反应偏差度与典型事件无关,也就是说反应偏差度属于系统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