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良好的株型被认为是水稻高产的重要因素,水稻地上部株型发育受到了育种家和科学家的广泛关注,能够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另辟蹊径。而水稻地上部器官主要包括茎秆、叶片、穗型和籽粒等,茎秆的长短能够对植株株高造成直接影响,粗壮程度会对抗倒伏性有一定影响,叶片的大小影响植株的受光面积,三者均可对水稻植株的产量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了解水稻地上部器官的遗传模式和发育机制对丰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良好的株型被认为是水稻高产的重要因素,水稻地上部株型发育受到了育种家和科学家的广泛关注,能够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另辟蹊径。而水稻地上部器官主要包括茎秆、叶片、穗型和籽粒等,茎秆的长短能够对植株株高造成直接影响,粗壮程度会对抗倒伏性有一定影响,叶片的大小影响植株的受光面积,三者均可对水稻植株的产量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了解水稻地上部器官的遗传模式和发育机制对丰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我们从水稻恢复系缙恢10号(Jinhui10)的突变体库中获得了一个地上部分器官变大的突变体,并将其命名为eao1(Enlarged aerial organs 1)。对eao1进行了表型和组织学观察、开展了基因定位、图位克隆、表达分析、蛋白结构分析和功能分析等研究。具体结果如下所示:1.eao1是一个地上部器官变大的突变体观察成熟期野生型和突变体表型发现eao1与Jinhui10相比,植株增高,进一步分析节间数和节间长度发现eao1节间数目增多、节间长度增长;对节间直径测量发现突变体的各节间直径要宽于野生型,茎秆较为粗壮;观察叶片发现突变体功能叶长度与野生型无明显变化,但是宽度则明显宽于野生型;相关的农艺性状数据表明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一次枝梗数数量无变化,但是二次枝梗数数量增多,此外,突变体有效穗和结实率均下降。2.细胞增多导致突变体eao1茎秆变粗、叶片变宽为了探究eao1突变体地上部器官变大的主要缘由,本研究对野生型和突变体的节间和叶片进行了石蜡切片、冷冻切片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发现eao1节间横切面整体比野生型大,维管束数目增多、面积变大,且维管束中木质部细胞、韧皮部细胞、维管束鞘细胞和薄壁细胞数目明显增加;eao1叶片细胞层数增多,细胞数目增加,叶片中大维管束和小维管束的数目没有差异,但是两个大维管束之间的间距发生了变化,维管束之间的细胞数目增多。3.EAO1基因遗传分析和分子定位利用西达1B和突变体eao1进行杂交,第一代杂交表型与亲本相似,第二代群体中正常株:突变株系满足3∶1分离比,表明eao1突变体受隐性单基因控制。利用F2中的突变群体初步定位8号染色体上的EAO1基因,在F4-3和F4-4两个分子标记之间,物理距离为157kb。4.EAO1候选基因克隆和转基因验证对该区间内的26个注释基因的DNA序列进行测序,结果发现其中有一个注释基因在第一外显子的第269个碱基处有一个G到A的替换,使得氨基酸发生了改变即编码的甘氨酸变成了谷氨酸,因此初步将该基因确定为EAO1的候选基因。为了验证该候选基因就是我们寻找的突变基因,构建了p CAMBIA1301-EAO1互补载体,进行基因组互补实验。对成熟期转基因植株表型观察发现,互补转基因植株的株高、叶片等相关性状都恢复到野生型水平,随后对目的基因的突变位点进行测序发现,在转基因植株中突变位点是正常碱基和突变碱基的杂合位点。以上结果均表明突变体eao1的突变表型是由该基因突变造成。5.EAO1组成型表达、编码蛋白位于细胞核内对野生型和突变体抽穗期各个部分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半定量和QPCR结果均表明EAO1在水稻植株内各个组织内均有表达。通过将EAO1的全部编码序列融合到绿色荧光蛋白(GFP)N端,并转化到烟草叶片内,发现能够在细胞核内探测到绿色荧光信号,说明EAO1是一个核蛋白。6.EAO1与Os TCP5和Os TCP12相互作用毒性验证实验发现p GBKT7-EAO1、p GADT7-TCP5和p GADT7-TCP12重组质粒均无毒性;自激活验证表明EAO1蛋白的TPR结构域没有自激活活性;酵母双杂交实验发现所有的验证组合在SD-Trp-His-Ade-Leu的缺陷性培养基上只有p GADT7-TCP5/p BD-EAO1、p GADT7-TCP12/p BD-EAO1和阳性对照正常生长,表明EAO1的TPR结构域能够与Os TCP5和Os TCP12相互作用,从而行使功能。Bi FC实验结果发现,EAO1-YC融合蛋白能够与YN-Os TCP5或YN-Os TCP12在本氏烟草叶片的细胞核内被检测到YFP信号,表明EAO1的TPR结构域确实能够与Os TCP5和Os TCP12相互作用。
其他文献
甘蓝型油菜是农业上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它对全球油料种子的生产贡献巨大。在油菜种植过程中,油菜不断受到菌核病和倒伏的影响,导致大量降低油菜种子产量,并使种子的含油量降低,营养成分改变。木质素是存在于植物次生细胞壁中的复杂聚合物。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机械支撑,病虫害防御和水分运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木质素通过改变细胞壁的机械性能从而限制病原菌向宿主细胞的扩散以及获取宿主的营养物质。木质素的复杂性和特
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是疾病传播的重要媒介,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双翅目蚊科,在全世界广泛分布。其为完全变态昆虫,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成虫雌蚊需要吸取脊柱动物的血液才能繁衍后代。埃及伊蚊能够传播多种疾病,包括登革热、黄热病、寨卡、基孔肯雅热和疟疾等,不断地威胁着人类健康。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21-25 bp的短链非编码小分子,能够在发育、代谢
油菜分枝数是影响油菜产量的重要株型性状之一,合适的分枝数一直是油菜理想株型育种的一个主要指标,因此,阐明油菜分枝发育的调控机制对高产育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前期通过对分枝数性状QTL分析、GWAS分析以及e QTL分析,将控制油菜分枝数的位点进行了精细定位并预测基因BnaBOI为调控分枝数候选基因,接着成功构建BnaBOI基因的超表达载体,并已获得超表达BnaBOI转基因拟南芥,通
为探明增施氮肥结合喷施激素对套作甘薯生长发育、光合作用、氮素吸收利用以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为玉米/甘薯模式下有效提升甘薯生长势和实现甘薯高产优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际生产指导。试验以渝薯50为材料,采用3水平N和4水平激素的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施氮量以75 kg/hm~2为基础(N1),增施到150kg/hm~2(N2)和225 kg/hm~2(N3);叶面喷施激素为不喷施(H1)、喷施GA3(H2
先天免疫系统是宿主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STING作为哺乳动物抗病毒先天免疫应答中的关键介导者,被环二核苷酸c GAMP诱导聚合并招募下游信号分子TAK1、IRF3等来共同调控抗病毒因子的产生,STING的分子作用机制一直以来都是免疫学研究的热点。与之相比,昆虫STING虽然在功能上与哺乳动物STING相似,通过激活NF-κB转录因子Relish来介导抗病毒或抗菌先天免疫应答,然而昆虫S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是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是最主要的食用植物油的来源之一。但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油菜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遭受着各种各样的不利环境,严重限制着其生长发育和产量。其中干旱胁迫是最严重的不利环境之一,可以引起氧化胁迫,打乱植物体内的水分和离子的平衡,使相关蛋白质的功能改变甚至丧失,从而严重影响油菜的生长和产量。因此研究干旱胁迫下植物的抗旱机制、探讨响应干旱胁迫的调控网络
油菜既是油料作物,同时又属于经济作物,不仅在全世界广泛种植,在我国的种植面积也很大,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种子萌发是油菜植株形态建成的重要生育期,也是容易受到各种生物及非生物胁迫最脆弱的起始阶段。我国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以酸性土壤居多的区域,铝毒成为酸性土壤中影响油菜种子萌发的重要胁迫因子。因此筛选出种子萌发过程中耐铝毒种质可以为油菜生产提供选种依据,同时找出与种子萌发铝毒耐性相关的相关SNP位
油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菜籽油因其脂肪酸组成的多样性,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清洁燃料及工业生产中。在我国油菜有限的种植面积下,根据生产需要改善菜籽油脂肪酸组分是当前油菜育种的主要任务之一。所以研究油菜种子脂肪酸代谢的遗传机制和挖掘优良候选基因对于改善菜籽油脂肪酸组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10D130和甘蓝型油菜常规品种中双11构建的高世代重组自交系(RIL)为研究材料,
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 M.)属于蓼科(Polygonaceae)荞麦属(Fagpyrum)作物,起源于中国,具有生长期短、适应性强的特点,是很好的救灾填闲作物和重要的蜜源作物,具有多种营养和保健成分(芦丁、槲皮素、不饱和脂肪酸、抗性淀粉、β-葡聚糖等),且富含铁、钾、锌、硒等体容易缺乏的矿质营养元素,对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便秘等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已成为21世纪人类的绿色食
近年来,由于人工成本增加,使得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的生产成本也逐渐变高,而适于机械收获的油菜品种却相对较少。因此,迫切需要可机械化收获的甘蓝型油菜品种来提高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在甘蓝型油菜的株型特征中,株高(PH)、顶端主花序长度(ML)、一次有效分枝数(NB)、一次有效分枝角度(BT)和第一有效分枝高度(HB)是决定能否机械化收获的关键性状。本研究使用两个株型差异较大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