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调查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借此了解住院青年抑郁症患者的人格、家庭环境以及父母养育方式与正常人群的差异,从而为抑郁症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并为家庭教育提供借鉴。对象与方法:对2012年9月一2013年1月在某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病房住院,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的青年抑郁症患者开展调查。年龄在15-35岁之间,愿意合作的对象。抑郁组最终实际入组3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非抑郁组指无抑郁等精神疾病精神科就诊或住院史,无重大躯体疾病,且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以及主要抚养形式上与抑郁组无显著差异的正常人群,最终入组3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对两组人群分别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资料、艾森克人格问卷、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以及父母养育方式量表。对调查结果使用STATA/SE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抑郁组与非抑郁组在父母关系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2.抑郁组与非抑郁组在人格维度的神经质与内外向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在家庭环境的亲密度和矛盾性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5);在养育方式的父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和父亲过度干涉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3.在非抑郁症组神经质因子上,独生子女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4.不同父母关系中的家庭亲密度与矛盾性存在显著差异(P<0.005)。5.不同父母关系中的父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拒绝否认存在显著差异(P<0.05)。6.抑郁组人格的精神质因子与家庭的独立性、道德宗教感以及养育方式中的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显著负相关,与父亲拒绝否认显著正相关;抑郁组人格的内外向因子与母亲的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显著负相关(P<O.05)。7.父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与家庭环境中的矛盾性和控制性显著负相关,与其它显著正相关。父母亲惩罚严厉、父母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分干涉与矛盾性和控制性显著正相关,与其它显著负相关。母亲偏爱被试与亲密度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比正常人具有更高的情绪不稳定性,性格更加内向;抑郁症患者具有更加不良的家庭氛围,如父母关系差、家庭矛盾性高,缺乏爱与理解,父母过多采用惩罚、干涉等养育方式等;父母关系影响着家庭环境和对待子女的方式,父母关系好的家庭环境更加良性健康,更能以积极的方式养育子女;在独立、重视伦理规范以及充满爱与理解家庭环境成长的个体更容易与人相处、适应环境,而频繁遭受否认、拒绝与惩罚的个体,更易出现内向型人格;家庭环境与父母养育方式具有相互关联性,良性的家庭环境总是与积极的养育方式相伴随,不良的家庭环境父母常对子女采取消极的养育方式;在正常人群中,独生子女的情绪不稳定性要高于非独生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