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京杭大运河济宁段的建设及其历史地位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yigyaoatcs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处黄淮海平原东部古黄河冲积扇前沿、泰沂山脉西侧的山东省济宁市,在元、明、清三代被紧密地融入到京杭大运河的航运和漕运体系之中,成为其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从元、明、清三代六百余年的治运史,及运河全线人地关系的处理和发展进程来考量,济宁更拥有着京杭大运河全线不可替代的“枢纽”地位。济宁的京杭大运河枢纽地位的形成,并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济宁所处的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和中华儿女历经的六百多年治运、司运的艰辛岁月所决定的。从元至元十九年(1282)元兵部郎中李奥鲁赤开济州河起,到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清政府停止内河漕运,不再对京杭大运河全线进行全面疏浚止,延续600多年的济宁治运史,是中国运河开发史上最为灿烂的篇章之一。在这600余年间,无数治运功臣和劳动人民为之付出了无尽的汗水和艰辛的劳作,总结了许多治理运河的有效方法,编撰整理了浩繁的治运著作,在中国水利科技史上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同时也赋予了济宁元明清三代京杭大运河枢纽的历史地位。济宁在为京杭大运河航运的畅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运河也给济宁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历史将济宁与京杭大运河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并且这种联系将继续延续下去。本文以水利发展史的视野,全面介绍了元明清三代京杭大运河济宁段600余年的开凿和建设的历史。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探究京杭大运河济宁段沿线“人地时空关系”的处理、发展及演变,分析京杭大运河济宁段及济宁的历史作用。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深入分析和论述了元代京杭大运河济宁段开凿建设的历史背景和历史进程;第二部分介绍元代济宁段运河的主要治理工程,论述元代劳动人民对济宁地区自然水系的有效改造和对运河沿线地理环境条件的合理利用,分析元朝在改造利用自然地理环境和管理运河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深入分析和考证了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济宁段开发、建设及其变迁的历史过程;第四部分研究济宁的京杭大运河枢纽地位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历史地理成因,分析济宁在京杭大运河全线的历史地位。
其他文献
随着淡水资源短缺的日益加剧,合理开发利用微咸水已成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微咸水中含有大量盐分,用其灌溉必然增加土壤盐分,影响作物生长和土地质量。
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探究网络参与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富有意义的研究主题。在国内的研究文献中,论者更多的受到传统研究路径的影响,而循着技术与制度的线
自从互联网大发展以来,网上银行提供的功能越来越丰富,2010年的网上银行交易额接近554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9万亿的14倍。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网络,
随着降低风能成本的需求,风力发电机趋于大型化。风力发电机从最初的几十千瓦,到兆瓦级再到十兆瓦,乃至Upwind正在设计的20兆瓦样机。大型化无疑存在一股不可抵抗的魅力,大型的风
以榉树1a生实生苗为春季扦插材料,3a生实生苗为夏季扦插材料,对其硬枝及嫩枝扦插的繁殖技术、生根机理进行研究并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扦插技术研究硬枝扦插试验结果为:不同IBA粉剂
由于认定上的困难,刑法中的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却在司法实践中得不到的适用,导致危及飞行安全的一些暴力行为无法得到应有的惩治。本文基于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试图对暴力危
进入新世纪以来,移动通信技术持续高速发展。从最初的单纯语音通信,到简单的数据业务短信服务,直到现在的移动互联网的大规模应用,人们从技术的进步中享受到了自由通畅的信息
现代城市和电影都是工业文明的产物,电影诞生之初就同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物理空间形态上看,现代城市是人口、商品、资本、交通、信息的集散地。从社会空间形态上看,城市中的
明清是我国最后两个封建王朝,历经五百多年的风霜洗礼,形成了大量的文字材料,保存在许多中央及地方机构中。许多档案保管机构将这些保存的明清档案整理编纂出版,形成了大量的档案
(一)鱼种培育鱼种培育是将夏花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将其培育成体质健壮的大规格鱼种。鱼种池以0.3公顷左右为宜,水深1.3~1.5米,放养方式分为主养和混养2种,主养亩(0.067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