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型预测的井筒压力实时控制研究

来源 :东北石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orist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石油勘探不断向超深层、深水层等复杂岩层开发时,钻井过程中的安全密度窗口会变窄,同时溢流、漏失等井下故障不易及时发现,处理方式存在滞后性,使得控制难度加大。井筒压力实时控制技术能够有效解决此类难题,通过实时调节井口回压进而控制井筒压力,而模型预测具有较好的动态控制效果、鲁棒性强等优点,同时能有效地克服控制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非线性和并联性,能够很好的约束井口回压和井筒压力之间的控制关系,因此提出一种基于模型预测的井筒压力实时控制方法研究。井筒压力实时计算模型的建立是研究井筒压力实时控制的基础。在实现井筒压力计算方法设计方面,充分考虑了钻井液流变模式、钻杆接头、钻井液固相含量、钻柱偏心度和温度压力耦合等影响因素对环空流动摩阻的影响规律;基于自适应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建立井筒压力实时计算状态空间模型,将所建的井筒压力实时计算模型进行压力计算实例分析,其中需要根据施工现场实时监测数据进行反馈校正。再者通过分析控压钻井控制原理和压力控制设计,建立井口回压控制系统模型,根据井筒压力实时计算出的压力值是否在井底压力的合理范围内,为井筒压力实时控制系统中控制量提供指导作用。由于模型预测理论在显示处理约束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将DMC控制算法运用到井筒压力实时控制系统中,同时与基于PID闭环回馈的井筒压力控制系统在Matlab实验环境下进行仿真模拟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所建压力实时计算模型是可行性和准确性的,既解决了因预测估值不准导致滤波效果下降的问题,又有效的提高井筒压力实时计算精度,结果显示在任意时刻的误差均能维持在可控范围。继研究井筒压力实时控制系统中,对比两种算法下的控制模型,基于PID闭环回馈的井筒压力控制系统模型可以应用于井筒压力实时控制系统中,但输出的结果精度不够,响应时间较慢。而DMC控制模型的收敛速度和响应时间更快、控制误差更小、精度更高,同时DMC控制模型在受到外部附加干扰后,表现出抗干扰能力强,短时间内趋于稳定,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其他文献
朝5-朝5北属于朝阳沟油田一类区块,为低渗透裂缝型油藏。自1986年投产,至2020年12月,区块综合含水率71.07%,采出程度27.49%。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期,含水上升速度较快,需对其开发效果进行评价,并分析其目前剩余油分布状态,针对暴露出的问题,研判下一步的挖潜对策,达到控水增产的目的。本文首先以行业标准为借鉴,结合朝阳沟油田开发实际情况,采用多级均分法制定一类区块达标标准,以模糊综合评判
随着大型油田产能减少、进口原油量增加,对原油进行混输保证管道处于正常输量状态、防止进入不稳定工作区已成为一种常用的输送方式。我国东北地区的大庆-哈尔滨输油管道所采用的输送方式为混合输送,所输送的介质为大庆和俄罗斯的混合原油。但大庆原油和俄罗斯原油的化学组成差异较大,将两者混合后,混油的基础物性和流变特性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加和模式,难以准确估量,使得庆哈输油管道在设计运行方案时存在一定的困阻。因此,本
低渗透油藏储量很丰富,但是天然物性差,开发难度大,开采水平低。合理的井网和井网参数可以有效提高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所以,研究井网的适应性,选择合理的井网和井网参数,可以有效降低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成本。针对某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目前最为关心的问题展开分析研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本论文开展如下研究:综合对比分析了常规压汞试验、恒速压汞实验、核磁共振、扫描电镜、铸体薄片、CT扫描数字岩心技术等试验各自在微
渤海油田作为国内海上开发主力油田之一,其油气资源储量和产量对于保障国内能源安全供给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受油藏地质和开发条件影响,渤海油田具有原油黏度高、储层厚度大、非均质性强、岩石胶结强度低、注采井距大、单井注采强度高和多层合采等特点,目前处于中高含水开发阶段,亟待进一步强化分注分采措施效果。近年来,智能分注分采技术研究和应用受到石油科技工作者高度重视,由于该技术具有边测边调、调配周期短、施工成本低
低渗透油藏渗透率相对较低,常规水驱需要配合大规模压裂作业以实现开采,但成本高,见效慢。二氧化碳具有降低原油粘度、与原油形成混相等特点,注入二氧化碳能够提高低渗透油藏的原油采出程度,使其成为低渗透油藏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式。目前多采用实验及数值软件模拟方法对二氧化碳驱生产动态分析进行研究,对于二氧化碳驱压力动态分析研究较少,且数学模型的研究多为传统的两区复合模型。因此,需要根据低渗透油藏储层特征以及二氧
低渗透砂岩储层开发难度较大:注水开发时注水井吸水能力低,稳产困难,注气开发时粘性指进、气窜现象严重。矿场开发实践表明,水气交替驱油工艺是一种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有效方法,但目前对其机理认识不足。本文开展了低渗砂岩不同驱替方式(活性水、CO2、活性水—CO2)的驱油实验,对交替宏观驱油机理开展研究,同时采用核磁共振技术、岩心薄片荧光分析技术对比分析不同驱油方式下驱油前后油水分布及原油赋存状态,明确低渗砂
近年来,随着我国石油储量的增加,如何能够安全经济的对其进行储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原油储存过程中,特别是在北方的寒冷地区,储罐内的原油温度和外界环境温度存在较大温差,罐内原油不断向外散热,这会导致罐内原油流动性变差,无法满足正常的调度要求。为了保证储罐中的原油能保持一个较好的流动性以满足日常周转需求,在实际生产中常常采用管式加热和安装搅拌器的方式来对原油进行加热和均匀化处理,以达到维持罐内油
目前国内低渗透油藏多采用注水开发,但是效果并不显著,经周期注水后,产油效果有所改善,但周期注水后期见水快,控水难,单井产量低,采油井周围地层能量低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因此在茂15-1试验区块提出了一套异步注采开发技术,本文针对茂15-1区块的实际问题,采用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对低渗透油藏异步注采机理、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优化了注采参数。在开展茂15-1区块异步注采研究时,首
与常规油气藏相比,页岩储层发育较广泛的纳米级孔隙,页岩油赋存状态和流动规律复杂。目前利用分子模拟方法对页岩壁面的研究多采用单矿物且页岩油模型多为单组分烃类。因此,本文利用分子模拟方法对多组分页岩油在更接近储层情况的组合壁面模型、变截面孔隙模型中的吸附和流动机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影响因素条件下页岩油在纳米孔隙中的赋存形式和流动规律。构建了有机质石墨烯、无机质石英和组合壁面孔隙狭缝,采用正戊烷、正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