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峡谷型风景名胜区地势独特,自然资源丰富,是山岳型风景名胜区中资源结构以峡谷为主的特殊类型,近年来因其独特的生态旅游价值备受人们关注。我国山地面积辽阔、起伏变化多样,形成的峡谷资源数量繁、类型多、分布广,在峡谷型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发展规划和前期基础建设过程中,由于人们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认识缺乏量化标准,对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协调平衡缺乏深度认知,造成了景区建成后环境质量下降、管理紊乱、景观资源遭受不必要的破坏,对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阻碍。如何避免对风景名胜区资源破坏和盲目开发,已经成为风景名胜区规划的重要基础,应针对风景名胜区的资源类型进行特色构建,对风景名胜区特有生态环境特点深入研究,结合现有科学数字化手段,为峡谷型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生态分区作为峡谷型风景名胜区自身资源保护和利用协调平衡的关键性因素,利用生态分区的结果,对峡谷型风景名胜区生态状况进行分级控制,保护有利区、控制稳定区、限制不利区、恢复危机区。但目前因为相关理论体系落后,对于生态分区的研究并不深入,仍停留在风景名胜区的普遍性研究,研究对象没有针对景区资源特征,研究成果应用性较弱,在划分生态分区过程中缺乏量化指标体系,主观性较强。故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理论体系和实践案例结果进行参考和总结,针对峡谷型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特点以及生态环境影响要素进行了归纳分析,对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耦合关系做一个深入剖析,借助多种数字化工具建立生态分区量化模型,希望总结出适用于峡谷型风景名胜区生态分区的数字化决策方法,为峡谷型风景名胜区各类专项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为峡谷型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同步实现提供科学依据,解决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障碍的本质性问题。本文研究结果主要为以下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峡谷型风景名胜区生态系统基本特点研究,介绍了峡谷型风景名胜区基本属性、环境特征,达到对峡谷型风景名胜区有一个基础认识的目的;然后针对峡谷型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影响要素进行论述,为下文环境要素指标体系和生态分区等级确定提供参考;最后对峡谷型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耦合性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为数字化决策研究。主要包括决策原理、决策目标、决策方法三个方面,阐述了基于数字化决策的峡谷型风景名胜区生态分区的技术路线。其中,根据峡谷型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基本特点选取了对生态分区影响较大的气候、水体、地质地貌、土壤、动植物、人口、建设项目以及环境污染八个要素进行指标数字化、标准化、归一化处理,构建指标体系,建立生态分区量化模型。第三部分为案例研究,以潭獐峡风景名胜区生态分区为例,对上部分数字化决策方法进行运用,确定生态分区等级,并探讨了分区结果对潭獐峡风景名胜区专项规划和后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的适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