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色菌在三种疾病中的基因型、药敏和脂肪酶活性研究

来源 :昆明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xjjxffxx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健康组为对照,研究不同疾病分离的马拉色菌的基因型、药敏、脂肪酶活性,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1.对分离自花斑糠疹、马拉色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三种疾病和健康人皮肤的马拉色菌菌株进行DNA的提取,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及NL1/NL4对致病菌rDNA的ITS区及DI/D2区进行PCR扩增并测序,碱基序列通过Sequencher软件拼接,用BLAST与Genebank的数据库进行比对进行菌种鉴定,并将各个菌株序列使用CLUSTAL序列分析软件进行多重比较,再通过Mega软件构建N-J系统树,通过系统发育树明确各个菌株亲缘性的远近。2.用脂肪酶活性测定试剂盒进行马拉色菌脂肪酶活性测定。3.结合前期药敏结果,分析马拉色菌基因型和药敏、脂肪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 ITS区成功测序93株菌,D1/D2区成功测序98株菌,二者相比,D1/D2区测试成功率更高,二者测序比对结果完全一致。2.分子鉴定与传统方法鉴定(即生理生化形态学鉴定方法)结果相比较,二者鉴定结果一致性为58% (57/98)。3.分子鉴定结果显示,三种疾病的优势菌种为合轴马拉色菌和糠秕马拉色菌(分别占三种疾病分离菌株的50%和47%),而在健康人群中,合轴马拉色菌和球形马拉色菌为优势菌种(分别占健康人分离菌株的56.3%和28.1%)。4.不同疾病相同菌种之间的遗传分化差异较小,与健康组相比,疾病组菌株的遗传分化更为保守。5.本实验中,基因型与药敏、脂肪酶活性之间未见明显相关性。6.实验组脂肪酶活性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传统的形态学加生理生化方法和分子生物学ITS区、D1/D2区测试方法鉴定结果不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的成功率更高,而D1/D2区测试方法更优。2..本地区花斑糠疹、马拉色菌毛囊炎和脂溢性皮炎的优势菌种为合轴马拉色菌和糠秕马拉色菌,健康人中的优势菌为合轴马拉色菌和球形马拉色菌。]3.不同疾病相同菌种之间的遗传分化差异较小,与健康组相比,疾病组菌株的遗传分化更为保守。4.本实验中,基因型与药敏、脂肪酶活性之间未见明显相关性。5.从花斑糠疹、马拉色菌毛囊炎和脂溢性皮炎三种疾病中分离的马拉色菌表现出高于健康人分离菌株的脂肪酶活性,进一步证实脂肪酶活性在致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支持性心理干预联合阶段性健康教育对烧伤整形植皮患者心理健康状态、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9月-2018年9月笔者医院106例烧伤整形植皮患
目的:探讨国产伊曲康唑冲击疗法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1月本院门诊收治的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16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8
斡旋受贿以不正当利益为谋利要件,这种规定对于司法实践极为不利,直接影响了此类犯罪的定罪处罚。作为受贿罪的一种形式,斡旋受贿的处罚机理仍在于权钱交易,谋取的利益不应当
瘢痕疙瘩(Keloid,KD)是病因不明的皮肤纤维增生瘤,是仅与人类相关的整形外科常见病症。既可由微小的损伤如蚊虫叮咬、痤疮、穿耳孔引起,也可因烧伤、创伤、手术所致;瘢痕疙瘩所造
<正> 支饮是人体津液输布、代谢失常而停为饮邪,影响肺气宣降之病。现将《金匮要略》痰饮篇对支饮的辨证论治内容,分析如下。1 寒饮郁肺,用小青龙汤散寒化饮 “咳逆倚息不得
经过溶剂法和各种色谱方法从十字花科菘蓝属植物板蓝根(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抗病毒有效部位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通过谱学分析和理化常数测定并结合文献鉴定了其中12个
通过对一起发生在浅滩登陆段220kV高压海缆敷设过程中受外力破坏的海缆故障抢修案例的分析,介绍了海缆故障点定位以及海缆接头制作过程,提出了针对浅滩登陆段海缆敷设的整改
目的:文章对八段锦的健身机理进行阐释,并通过实验验证,揭示八段锦功法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双重作用,为未来健身气功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进一步弘扬,
以水玻璃和盐酸为原料 ,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纳米SiO2 。工艺条件为 :温度 4 0~ 5 0℃ ,pH值 5~ 6 ,干燥温度 110℃ ,焙烧温度 5 0 0℃ ,制得的二氧化硅粒径在 5 0~ 6 0nm ,比表
饮邪致眩临床并非少见 ,然临床多饮、痰合并论治 ,鲜有分论者。通过有关饮邪眩晕的论述 ,将饮与痰在成因、病理性质、形质、停留部位、致眩特点、治则方药等方面加以鉴别 ,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