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传统村落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上发展起来的包含社会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是记录人类文明演进的活化石,因而保护传统村落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意义。本文的研究建立在“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时代背景之下,也是对当下近郊型传统村落该如何进行保护性更新做出的一次尝试性的实践。在现代化和城镇化加速的进程中,如何在发展过程中找准自身定位,保留传统特色,进而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保护性更新是当下传统村落面临的共同难题。
随着近几年人们对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保护性更新项目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但这里面仍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第一,我国绝大多数传统村落因其复杂的地形风貌、敏感脆弱的生态基底以及相对落后村落产业经济,导致传统村落出现空心化现象严重、风貌肌理受损、非物质文化传承受阻等问题。而现有的传统村落保护性更新的方式较为单一,往往是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规划方式,过于“概念化”的保护性更新往往“治标不治本”;第二,当下很多传统村落在大力发展旅游的同时不结合自身情况,盲目搭乘乡村旅游快车,忽略了传统村落的本源特征使其呈现出一种矛盾与混乱的状态,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第三,伴随着传统村落热度的持续提升,吸引了一些艺术家、设计师以及投资者介入某些具有独特资源环境的传统村落,从事的乡村实践起到了一定的活化带动作用,但有些外来文化意象过于浓厚,且原有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很难有普遍的经验和意义。
本文以入选湖南省国保省保单位集中成片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浏阳楚东村为研究对象。在对楚东村现有条件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总结现状问题。通过对国内外不同模式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案例的研究分析,归纳梳理出楚东村保护性更新模式的选取与定位。基于此,因地制宜地提出“田园综合体”模式下的楚东村保护性更新策略:通过产业调整和发展带动保护性更新,并通过保护性更新促进产业的发展,让传统村落回归田园,从根本上实现传统村落保护性更新的可持续发展。最后,笔者通过对村落和建筑两个层面的保护性更新设计实践,希望借此能为楚东村的保护性更新提供借鉴参考,同时也为湖南省其它同类型的传统村落的保护性更新做出有益启示。
随着近几年人们对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保护性更新项目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但这里面仍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第一,我国绝大多数传统村落因其复杂的地形风貌、敏感脆弱的生态基底以及相对落后村落产业经济,导致传统村落出现空心化现象严重、风貌肌理受损、非物质文化传承受阻等问题。而现有的传统村落保护性更新的方式较为单一,往往是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规划方式,过于“概念化”的保护性更新往往“治标不治本”;第二,当下很多传统村落在大力发展旅游的同时不结合自身情况,盲目搭乘乡村旅游快车,忽略了传统村落的本源特征使其呈现出一种矛盾与混乱的状态,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第三,伴随着传统村落热度的持续提升,吸引了一些艺术家、设计师以及投资者介入某些具有独特资源环境的传统村落,从事的乡村实践起到了一定的活化带动作用,但有些外来文化意象过于浓厚,且原有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很难有普遍的经验和意义。
本文以入选湖南省国保省保单位集中成片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浏阳楚东村为研究对象。在对楚东村现有条件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总结现状问题。通过对国内外不同模式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案例的研究分析,归纳梳理出楚东村保护性更新模式的选取与定位。基于此,因地制宜地提出“田园综合体”模式下的楚东村保护性更新策略:通过产业调整和发展带动保护性更新,并通过保护性更新促进产业的发展,让传统村落回归田园,从根本上实现传统村落保护性更新的可持续发展。最后,笔者通过对村落和建筑两个层面的保护性更新设计实践,希望借此能为楚东村的保护性更新提供借鉴参考,同时也为湖南省其它同类型的传统村落的保护性更新做出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