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往今来,有人即有行。走出日常起居生活区域的行旅实践,是人们接触新世界的认识来源。透过行旅视点,我们可了解到人们对非日常起居生活空间的认识与经验。在中国古代小说中,魏晋志怪小说虽处于边缘地位,但仍具备实录性与民间性的史料笔记特征。故行旅视角下,魏晋志怪小说的空间描绘也多呈现出别样的文本文化特征,并形成空间意象。因而,文章以魏晋志怪小说为研究对象,从动态行旅视点探讨空间意象的独特性空间体验。文章主体共五部分: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缘由;说明研究对象且确定取材范围;整理研究现状;选择适宜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从“魏晋志怪小说行旅空间意象文本”切入,在行旅视点中,首先,界定“行旅”相关概念;其次,概述行旅视点中的魏晋志怪小说空间意象的记录情况,并分类具述;最后,从空间意象记录状况中,总结空间表达的规律。相关记载虽零散杂乱,却表现出微观与宏观空间表达的不均衡、空间地点记录的模糊与虚实空间变换的杂糅等特征。这些特点一方面表现出魏晋大众还处于空间感受的迷茫期;另一方面表达了朦胧的空间感与魏晋志怪小说之怪诞奇幻内容的浑融一体。第二章主要从“魏晋志怪小说行旅空间意象与故事的文本关涉”入手,依次探讨行旅者、行旅所见、行旅动机和故事主题与空间意象在故事情节与文化韵味中形成的文本关涉。在行旅的动态视点中,行旅要素共同作用下建构的行旅故事,反映了魏晋人们对世界的初步认知与自我确立的萌芽。行旅要素与空间意象的文本关涉,是行旅视点观照魏晋志怪小说空间意象文本的独特表现。第三章主要从“魏晋志怪小说行旅空间意象之审美意蕴”着眼,首先,通过仙境、地府意象在文本中的陌生化视觉之旅与山穴、洞窟意象在故事中的心理距离感,探讨空间意象在魏晋志怪小说故事意蕴中的线性“熟-怪”审美体验。其次,通过冢墓幻化的府舍、屋宅等意象为情节主题塑造的恐怖阴森的叙事场景与寺、庙意象为情节主题营造的神秘诡异的背景环境,阐释空间意象在魏晋志怪小说文本表达中的立体式“哥特”氛围。最后,通过冢墓意象在故事中积淀的象征含义与梦境意象在故事中累积的隐喻内涵,解读空间意象在魏晋志怪小说故事文本中的散点性审美指涉。线性“熟-怪”审美体验,立体“哥特”氛围与散点审美指涉不仅共同反映了行旅视点中魏晋志怪小说空间意象的独特性审美意蕴;还折射出魏晋人们在体验新空间时,无目的与无意图、模糊与随意的空间审美观念。同时,这也是行旅空间意象在魏晋志怪小说中怪诞性空间审美的独特之处。第四章主要从“魏晋志怪小说行旅空间意象之文本文化内涵”立足,首先,利用田、市意象,府舍屋宅、坞亭之楼意象,车、亭、舟、船意象与山、水类意象共同了解了魏晋日常生活习俗文化。其次,通过山水类意象,冢墓、祠社意象与石室、洞穴意象,寺意象共同观照了魏晋原始宗教、神仙道教与新鲜佛教的民间宗教信仰内涵。行旅视点的魏晋志怪小说中,作为地理景观或空间工具的空间意象接受了魏晋时代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魏晋时代的文本文化内涵。空间意象的文本文化内涵即是行旅视域观照魏晋志怪小说的独特所在之一。通过文章主体部分的解析,笔者希望可以从实录性与志怪性夹杂的魏晋志怪小说中了解魏晋时人的空间认识与经验,空间意蕴与空间文化,从而更全面地解读魏晋志怪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