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地震对我们国家甚至世界的危害显而易见,灾难地震后维持城市生命线主要建筑的损坏和居民建筑倒塌使灾民一瞬间无家可归,为此我们应该在城市内建立灾难地震下的新型固定避难所,避难所应有供水、供电医疗、防火、指挥枢纽和通讯功能等组成一个城市的生命线工程,使人们在灾害后有吃饭处、休息处、看病处。目前这种新型避难所在我国较少,为了使城市居民和财产的安全,我们应该建立这样一种新型的地震避难场所。
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对太原市城区的中心区域进行调查和研究,对大跨建筑、公园、大型场地、绿化带、大、高、初和小学等的分布进行调研,考察哪些结构加固后能作为避难所使用和哪些区域应增建新型避难所,并对太原8度设防地区的大跨结构(中北大学分校文体中心)进行了建模和弹塑性的验算,分析了抗震性能,发现不能抵御灾难地震。结合太原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议。
本文对太原市城区中心区域的调研和规划后得出如下结论:
(1)太原市城区的人口密度较大,本身能作为室内避难所的建筑少,破坏性地震发生时,大量的灾民无家可归,应该在空地建造新型的室内避难所和改建已有的公共建筑作为避难所。
(2)在调查和规划城市中心城区的室内避难所时,发现大型的公共建筑避难所分布不均且功能不全,不能具备长期的避难能力,建议加固已有的公共建筑完善室内避难所功能,使其成为灾难地震下地新型固定避难所。
(3)建议在城市空地应该按照设防烈度为11度建造室内新型避难所,避难所应该分布均匀,在城市中心做到“平灾结合”。
(4)城市中心区域学校和绿化带较多,可以作为紧急避难所。
(5)新型室内避难所应该建在距危险源较远处,距高层建筑较远处,以免高层建筑倒塌时影响避难所的救灾和交通指挥秩序。
(6)新型室内避难所应该建立能够保证灾民长期避难,长期生活的一系列设施,如供水、供电、防雷、医疗、防疫措施等等。
(7)太原市城区的公园可以容纳人数较多,但只能用来紧急避难,不具备长期的避难能力,建议大型的公园内新建室内避难所,如迎泽公园可以建立一个新型固定避难所,也可以建立高设防烈度的医用手术室和药品储藏室,以便灾难地震后对重伤员及时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