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环境是以旅游者的体验和感知为中心,影响其旅游活动存在、进行和发展的各种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综合体。而旅游舒适度是指旅游者从生理和心理方面对目的地环境的满意程度。旅游舒适度是旅游环境价值的一种体现和反映,是构成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国民休闲纲要》、《旅游法》等相关旅游政策法规的出台,旅游越来越为国民休闲、放松、逃离工作之外的一种主要方式,更多的人选择走出家门到祖国的大好河山观光、游览,而此时旅游目的地气候、环境的适宜性就成为了国民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当前国内外研究文献中提到的旅游舒适度通常指的是气候舒适度,它所涉及的环境要素范围狭窄,并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整个旅游环境系统的舒适程度;此外,20世纪初期即有学者提出旅游舒适度的自然组成部分不仅包括气候因子,更要涵盖大气质量等环境要素。但是由于该部分资料获取渠道受限与人为影响显著等特点,长期以来,大多数的学者在实际的旅游舒适度计算过程中,多从气候因子出发而忽略环境因子的影响。因此,如何深入研究环境要素对旅游舒适度的影响,无论是对促进旅游环境理论的发展,还是对提高旅游者的环境选择意识、完善旅游环境舒适度评价指标体系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论文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背景和实际需求,尝试性地对旅游环境舒适度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在旅游环境、气候舒适度、环境舒适度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微观角度提出了旅游环境舒适度的概念,即旅游区域内以气候、空气质量等为主要影响因子的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于人体感官而形成的感知评价的定量指标。(2)根据旅游环境舒适度的概念,建立以旅游气候舒适度和旅游空气质量指数为基础指标的评价体系,其中前者包括气温、相对湿度、风、降雨、气压、能见度等要素,后者涵盖PM2.5、PM10、CO、NO、O3、SO2等因子。模型的具体建立过程如下:①以气温、相对湿度、风和降水为指标,采用黄金分割法计算人体舒适度并划分舒适等级;②在人体舒适度的基础上,增加气压和能见度等气候因子,通过因子分析法确定权重,进而建立旅游气候舒适度的线性评价模型;③利用分形模型计算出PM25、PM10、CO、NO2、O3、SO2等大气质量因子的背景值和标准值;④根据ORAQI指数建立旅游环境空气质量指数模型;⑤采用距离法建立以旅游气候舒适度和旅游空气质量指数两指标为变量的旅游环境舒适度评价模型。(3)按照“分-总”式的结构对杭州市旅游环境舒适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旅游环境舒适度的空间分布呈现淳安县最优,临安市次之(舒适月份多于市区),萧山最差的地理差异。时间上,5-6月、9-10月是杭州市最为舒适的时段,而不舒适时段出现集中于11月-次年1月。(4)从微观角度借助定量分析手段,具体分析了气温、相对湿度、风、降水、气压、能见度、PM2.5、PM10、CO、NO2、O3、SO2等各个因子的时空变化差异。并指出对旅游环境舒适度造成影响的因素从宏观方面来讲,还有水资源、噪声、生态建设、社会经济环境等其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