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唤非西方——以“20世纪艺术中的‘原始主义’”与“大地魔术师”的展览为例

来源 :四川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ei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写作以1985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20世纪艺术中的‘原始主义’:种族与现代联系”的大型展览和1989年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的“大地魔术师”展览为对象,通过整理历史材料、画册、相关评论文章来还原两次展览的情境,并对其进行比较研究,探析在不同的艺术史上下文语境与展览制度中,“非西方”文化的进入、发展和它背后的成因。  文章的第一章,概述“非西方”概念的出现以及以上两个展览在国内外的地位和研究现状以及它们在艺术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文章的第二章及第三章,对两次展览的相关文献进行翻译,包括展览主题、前言、参展艺术家、观众反响、新闻报道、批评家文章等,通过整合这些资料,尽可能还原展览当时的情境,并为后面的比较分析提供证据支撑。考虑到两次展览参展作品数量巨大,本文选择了部分具有代表性和可讨论性的作品出来进行具体分析,从作品的形式、主题以及策展人的解读等方面展开,由此显示整个展览的策展思路。在展览的相关评论方面,本文攫取了不同视角的文章,以此来表明展览具有的可争论性和引发的主要议题,借此显示其重要性。  文章的第四章,从不同的层面对两次展览进行对比,发掘两个展览之间的共通性和差异性,将其放在一个“非西方”进入西方展览进程中进行比较,讨论在不同时代、文化语境中“非西方”的展览形式变化以及其中的学理逻辑。两次展览最大的共同点是对“非西方”文化关注意识的觉醒,这种关注不是功能性的引用,而是在文化层面的思考,涉及“非西方”文化进入“西方世界”后所遭遇的变形与误读。而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展览形式和逻辑的差异性,“原始主义”展览是在现代主义艺术理论体系中开展的,而“大地魔术师”则尝试着解构“西方”—“非西方”的对立关系。  在结论部分,文章指出两个展览在艺术史和展览史中的重要地位,并说明它们背后不同的展览思路和逻辑,并将之与当代艺术发展的趋势、所面临的问题相结合,试图找出“非西方”在“全球化”语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出路。“非西方”一词,是以“西方”为词根创造出来的,它不仅是地域上的分区,更是福柯所说的“知识权力”的体现。长期以来,“非西方”被概括为一种风格和主题被召唤,肯定和坚持其文化自身的主体性,是后现代社会文化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其他文献
期刊
院落空间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从官式建筑到民居住宅,从寺院建筑到园林建筑多是由单体建筑组合构成院落建筑群,通过院落的多样的组合,创造出丰富的空间变化,让人获得丰富的空间
楚漆器在北方中原之“史官文化”与南方楚地之“巫官文化”互相交融的文化背景下,在其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交互作用中,在青铜器与陶器更迭过渡的特殊历史阶段发展起来
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在新常态下,在新城镇建设中,如何利用历史资源去寻求发展,而不是以一种大投入、重资本、高开发的方式。因此,在这样一个价值基础下,提出就文化作为资本,把历史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