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非血液/恶性肿瘤、HIV阴性宿主肺隐球菌病的特点、流行病学现状和诊治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查阅2003年1月~200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病史资料。参考2005年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织及真菌研究组(EORTC/MSG)关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共识草案Ⅵ以及2006年中国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工作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为病理学、病原学及相关检查诊断的病例。排除标准:(1)AIDS患者,(2)血液病及恶性肿瘤患者,(3)实体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患者。制作调查表,收集以下资料:(1)一般情况;(2)基础病及治疗情况、临床表现、胸部CT、实验室检查、微生物学检查、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结果、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特殊染色结果;(3)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情况和预后。按性别、有无宿主因素、有无症状及影像学类型等进行分类比较。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平均数土标准差来描述,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中位数来描述,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比n(%)来描述,使用Pearson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1)入选47例,平均年龄(44.62±12.39)16~70岁,30~60岁为高发年龄段,集中了74.47%的患者。男女人数之比1.47:1,不同性别患者的年龄分布为正态分布,无统计学差异(Fisher exact test 4.016,P=0.573)。(2)诊断例数逐年增加,2003年至2008年的例数分别为1,4,6,9,13,13。通过手术切除标本确诊例数的百分比呈逐年下降趋势,分别为:100.00%,75.00%,66.67%,10.00%,23.08%,7.79%;通过非手术手段诊断的百分比逐年上升,分别为:0,25.00%,33.33%,90.00%,76.92%,92.21%;纤维支气管镜/TBLB和TNAB的阳性率分别为75.0%和82.4%。(3)33例(70.21%)无明显宿主因素。宿主因素中以类固醇激素应用史最为常见(n=7;50.00%),其它为糖尿病(n=4;28.57%),慢性乙型肝炎(n=3;21.43%),支气管哮喘(n=2;14.29%)等。有、无宿主因素的两组患者比较,性别及年龄皆无统计学差异。(4)13例(27.66%)无症状,为体检发现肺部阴影而就诊;34例(72.34%)有以下表现:咳嗽(n=29;61.70%)、咳痰(n=19;40.43%)、发热(n=13;27.66%)、胸痛(n=8;17.02%)、胸闷(n=9;19.15%)。症状轻,体征不明显。所有患者均无头晕、呕吐、颈部抵抗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且有、无症状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有无宿主因素等方面皆无统计学差异。(5)影像学表现:21例(52.50%)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结节、团块影,11例(27.50%)为渗出、实变影为主,余8例(20.00%)为弥漫性混合病灶。9例(22.50%)的患者胸部CT可见多发纵隔淋巴结,但直径多<1cm,仅1例1.2cm。4例(10.00%)患者出现胸腔积液,12例(30.00%)病灶周围可见磨玻璃样模糊影。结节/肿块型病灶分布以单侧为主(95.24%),右肺多见(65.00%);渗出实变/斑片型在各肺叶均可出现;混合病灶型多同时分布于两侧肺叶。男女两组在病灶数量、肺叶分布及病灶类型上有显著差异:女性以多发病灶为主,占76.47%,男性仅占43.48%(χ~2=4.354,P=0.037);男性皆累及单侧肺(100%),女性仅占47.06%(校正χ~2=12.822,P=0.000);男性以结节肿块性病灶为主,占69.57%,女性以混合病灶多见,占41.18%(Fisher exact test 9.456,P=0.008)。在下列分组中: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有宿主因素组和无宿主因素组,病灶数量、累及肺叶分布、病灶类型及病灶形态特征上皆无统计学差异(P>0.05)。(6)白细胞平均(7.52±2.949)×10~9/L,38例(80.85%)正常;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百分比平均(61.67%±9.778%),31例(65.96%)位于正常范围内,所有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均大于1.5×10~9/L。(7)30例行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检查,阳性率100%,滴度范围1:5~>1:1280。治疗后11例复查,滴度皆有不同程度下降或转阴。100%的单发结节肿块患者(n=3)和29.17%的非单发结节患者(n=24)滴度低于1:320,两者存在显著差异(Fisher exact test,P=0.041)。(8)病原微生物学检查:12例行痰涂片检查,阳性率8.33%;19例行痰真菌培养检查,阳性率5.26%;20例行纤维支气管镜和TBLB检查,吸出液真菌培养阳性率10%,活检组织培养阳性率20%,吸出液和活检肺组织涂片检查均阴性;TNAB检查中8例活检肺组织涂片,阳性率20%,10例组织培养,均阴性;1例胸水涂片、培养和2例血培养均阴性。(9)病理组织学:主要表现为隐球菌肉芽肿,多核巨细胞内外见隐球菌孢子,过碘酸—雪夫(PAS)染色胞壁呈红色,阳性率92.5%;Grocott六胺银染色(GMS)胞壁呈银黑色,阳性率92.5%;粘液卡红(MC)染色隐球菌荚膜被染成胭脂红色,本组均为阴性。(10)治疗及预后:12例初始的治疗为手术切除病灶,其中3例未用抗真菌药物;8例术后应用氟康唑;1例应用伊曲康唑。随访均无新发病灶及脑膜炎表现。30例患者以氟康唑为初始治疗:其中25例病灶吸收,症状好转,滴度下降或转阴性;另5例疗效不佳(病灶吸收不明显,滴度不下降)而换药治疗。4例患者以伊曲康唑初始治疗,1例用两性霉素B初始治疗,症状好转,病灶缩小。【结论】1.在非血液/恶性肿瘤、HIV阴性宿主中,肺隐球菌病的发病率呈升高趋势。该病以中青年人为主,男性多于女性,男女的影像学特点也存在一定差异。2.呈亚急性或慢性感染,表现以轻微呼吸道症状和低热为主,或没有症状;体征不明显。根据影像学特点大致分为3型:结节/肿块型、渗出实变/斑片型和混合病灶型,以前两者多见。部分病例存在一定的自限性。3.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诊断的灵敏度高;TBLB或TNAB检查创伤小、阳性率高,可根据病灶位置选择;个别病例需手术切除进行病理学和病原学检查。肺组织病理学主要表现为隐球菌肉芽肿,PAS染色和GMS染色的阳性率高。4.首选氟康唑进行药物治疗,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主要用于重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