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糊性视觉语言的发展对于形成中国画的重要审美特质“朦胧美”,有着重要意义。道、儒、禅中的“虚静”是一种审美之境,在六朝的推广下,被引进了美学思想范畴,并在众多文学家、理论家的不断努力充实下,最终形成美学体系。这个体系为中国画的发展形态和表现语言提供了具有更多元的发展方向,从此“朦胧美”就与中国画的发展共生。本文试图梳理从过去到现在模糊性视觉语言在工笔画中的体现,着重分析各流派及代表画家,并从比较中外个案入手,理清模糊性视觉语言的理论到实践的通融性过程。 本文分为五章节:在第一章里,“模糊性”的定义进行了详细阐述;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通过分析模糊性工笔画的语言特征和表达方式来探求如何做到画面的朦胧虚静;第四章梳理了模糊性视觉语言的历史成因,以及东西方部分画家追求朦胧美的范例;第五章主要论述笔者的模糊性工笔画创作中的探索性试验。 本课题研究的结论为:一是提出朦胧美的视觉表达为工笔创作拓展了新的表达方式,也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二是对古今中外具有朦胧美的作品进行分析比较,了解到模糊性这一视觉语言的涵盖性。